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我和闺蜜在古代杀疯了 > 第164章 晨钟引客与旧卷新声

第164章 晨钟引客与旧卷新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驼队在黑风口遭遇沙暴,守陵人骑着骆驼赶来,将织有商道图的锦缎系在驼铃上,让商队跟着铃声找到出路。沙暴过后,锦缎却不见了踪影,守陵人跪在沙地上,用手指在沙里画着织锦的纹样,嘴里念着“影在锦中,锦在心中”。

影像消散时,织锦的光也渐渐褪去,只留下那个“守”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周明远抚摸着织锦,眼眶微微发红:“原来织锦的真谛不是显影,是让守护的信念跟着商队走,哪怕锦缎没了,路还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那匹复原的“五星纹”锦就被挂进了文化馆的“影源织锦”展区。游客们围着织锦啧啧称奇,当听到楚昭讲述元朝商队的故事时,不少走过商道的老驼夫都红了眼眶。

“这让我想起年轻时,”一位满脸皱纹的驼夫说,“在黑风口迷了路,是守陵人的孩子在沙里画了个水源标记,才捡回一条命。那标记,和织锦上的‘守’字差不多。”

楚明拉着驼夫的衣角,举着那片元朝守陵人留下的残锦:“爷爷,这个给你看,上面也有‘守’字!”

驼夫接过残片,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金线,突然老泪纵横:“一模一样……当年那孩子画的,就是这个字啊!”

消息很快传遍了凉州城。江南织造局的人听说织锦复原成功,派来了更多的匠人,想学习楼兰的织法;西域的绣娘也带着自己的作品赶来,希望能在文化馆开辟“织锦交流区”;甚至连京城的皇家织造院,都托沈知言送来封信,说要将“五星纹”锦列为贡品,让天下人都知道西域的智慧。

“我们是不是该开个织锦学堂?”兰珠看着展区里越来越多的织锦,笑着对楚昭说,“让守陵人的后裔和江南的匠人一起教,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楚昭点头,目光落在展区角落的一张桌子上,那里放着游客们留下的织锦残片——有中原姑娘绣的牡丹,有西域妇人织的骆驼,还有孩子们用彩线拼的星图,每张残片上都绣着个小小的“守”字。“这才是最好的展区,”他轻声说,“守护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念想凑在一起,就像这织锦的经纬,少了一根,图案就不完整了。”

波斯少年的商队出发往西域时,楚昭将一匹新织的“商道锦”送给了他。锦缎上绣着从凉州到楼兰的商道,每个水源和驿站都用金线标出。“带着它走,”楚昭拍着他的肩膀,“就像带着所有守陵人和商队的念想,不会迷路。”

商队出发的那天,文化馆的铜钟敲了九下。楚昭站在馆前,看着驼队的影子渐渐消失在戈壁尽头,锦缎的一角在晨风里飘动,像片展开的星帆。兰珠牵着楚明的手站在他身边,孩子手里拿着支新做的陶笛,正吹着那首《星砂谣》,笛声清亮,与远处的驼铃声遥相呼应。

小石头抱着那本元朝守陵人的册子,突然说:“楚大哥,你看这页背面,还有行小字!”上面写着“织锦会老,丝线会断,唯有人心上的纹路,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楚昭抬头望向天边,北斗七星正缓缓西移,昴星团的光芒像串散落的珍珠。他知道,织锦的故事只是开始,文化馆里的展品会越来越多,新的手艺会不断被复原,商道上的驼铃会永远响下去。而他们,只是这条传承路上的织梭,在时光的经纬间,织出属于自己的那笔色彩。

暮色降临时,楚昭锁上文化馆的大门,铜铃在门楣上轻轻摇晃。他回头望了一眼“影源织锦”展区的方向,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那匹“五星纹”锦上,“守”字的金线在黑暗里闪着微光,像颗永远不会熄灭的星。

明天,太阳升起时,这里又会挤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故事,带着新的念想,为这片织锦添上属于自己的线头。而楚昭知道,只要文化馆的晨钟还在敲响,只要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那些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这匹用信念织就的锦缎,就会永远鲜亮,在中原与西域的土地上,铺展出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织梭的穿梭里,在晨钟的回响中,在每个平凡而郑重的日子里,慢慢织就新的篇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