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父亲的笔没写完的话(1 / 2)
台灯的光晕在泛黄的稿纸上投下一圈孤寂的亮斑,像一个小型聚光灯,将林晚秋所有的注意力都吸附其上。
她没有再流泪,悲伤在极度的冷静中被压缩成坚硬的内核。
她戴上白手套,拿起一枚高倍放大镜,像解剖一具沉默的尸体般,一寸寸审视着父亲留下的最后笔迹。
“……人心深处。”
这四个字之后,笔画没有自然收束的锋芒,而是一个突兀的顿点,墨迹在纸纤维上微微洇开,形成一个比句号更重、更沉的墨点。
紧接着,是一道几乎不可见的、由笔尖划出的细长拖痕,仿佛书写者的手腕被人猛地撞了一下,又或是他自己因内心剧震而骤然失力。
放大镜下,纸页的纹理清晰可见。
在稿纸的中间,有一道极不显眼的横向折痕,并非对折,而是像被人匆忙攥在手心,随后又竭力抚平所留下的凌乱印记。
她的目光重新落回墨迹上。
这颜色,比她记忆中父亲书房里那瓶“英雄”牌碳素墨水要更深沉,隐隐泛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蓝调光泽。
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击中她的大脑。
她迅速起身,从随身携带的勘查箱中取出一份密封的物证袋,里面装着她从父亲书房那方旧砚台里刮取下的残墨样本。
在便携式光谱分析仪的微光下,两条光谱曲线泾渭分明。
稿纸上的墨迹,并非家中惯用的品牌。
它的成份数据,与省纪委下发的另一份卷宗里,一份关于“市级单位保密文件专用耗材清单”的记录完全吻合——这是镇政府档案室特供的防伪墨水。
这封信,不是在家中书房写下的绝笔。
它是在一个官方场合,一次或许充满交锋与胁迫的秘密会议之后,仓促留下的最后箴言。
林晚秋立刻用加密线路接通了陈秘书的个人终端:“陈秘,动用权限,立即调取我父亲林建国去世前三个月,所有在青禾镇的公务行程、会议纪要和签批记录,精确到每一天。”
凌晨一点,数据传回。
林晚秋的指尖在屏幕上飞速划过,最终定格在一份文件上——《青禾镇易地搬迁项目启动预审意见》。
签批日期:2014年9月17日。
她的心脏猛地一沉。
她记得这个日子。
也正是在那天的镇务扩大会议上,时任副镇长的周德海,首次作为项目筹备组长,列席了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
清晨六点,天色未明,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腥甜。
林小禾娇小的身影出现在中心小学那面斑驳的外墙下,她按照林晚秋午夜时分的指令,举起一台手持热成像仪。
昨夜的雨水让墙体温度均匀下降,任何内部的异常热源都将在屏幕上无所遁形。
屏幕上,一片深蓝色的冷静中,东墙从地面往上数的第三排砖缝附近,一段蚯蚓般的、微弱的橙红色轨迹顽固地亮着。
那是一道正在缓慢散热的痕迹,意味着水泥修补层的内部,藏着某种不久前还在发热的金属导体。
林小禾屏住呼吸,用特制的小锤和凿子小心翼翼地敲开表层的水泥。
几分钟后,一段被灰浆包裹、已经严重腐蚀但仍能看出型号的黑色线缆暴露出来。
她剪下样本,立即送往技术组。
三小时后,分析报告让整个联合调查组的空气都为之凝固。
报告指出:该线路为屏蔽双绞铜芯电缆,其材质、规格与县电信局2013年的一份采购清单中的“安防监控专用线”完全一致,其接口标准,更与财政所内部局域网的专线传输协议精准匹配。
这意味着,早在“易地搬迁”项目正式立项之前,一条可以窃取、篡改财政数据的黑色通道,就已经被秘密铺设。
上午九点,联合调查组闭门会议室。
林晚秋站在投影幕布前,脸色冷峻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