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能做到吗?(2 / 2)
前世没入行之前,“奥斯卡”对于他而言像个飘在天边的传说。
新闻里见过,影迷嘴里聊过,总觉得对华人而言,那是“差一点就能碰到”的光,触之可及却又隔着层雾。
而这一世他真当了演员,进了剧组,摸透了这行的门道,他才明白“奥斯卡”到底有多重。
它不是个普通的奖杯,是这行里顶厉害的那个标杆,是多少电影人努力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够得着的标尺。
至于前世他在网上看到那些:“奥斯卡是外国奖,咱们没必要拿它证明自己”“那奖水分大,就是一群外国人自己玩”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当时的他看见这些话还生出一种认同心理。
后来他才明白,这完全就是一群行外人在自嗨,用精神胜利法在自我麻痹。
当然,他也不是神化这奖项,神圣到容不得半点瑕疵。
但对演员、对电影从业者来说,“奥斯卡”的分量从来不是吹出来的,它是全球影坛公认的“终极勋章”,是无数电影人穷尽一生往梦里奔的灯塔。
“我能做到吗?”周逸在心里问了自己这么一句。
至于答案,得试了才知道。
在回神后,他冲着徐净蕾笑了笑:“净蕾姐,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徐净蕾愣了两秒,随后展颜一笑,鼓励道:“加油。”
接下来的几天,周逸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每一场戏都演的格外认真,王伟这个角色完全就被他演活了一样。
好在徐净蕾不是演技青涩的菜鸟。换作个功底稍弱的演员,怕是根本接不住他这股“满格”的戏劲,更别提碰撞出火花了。
转眼间三月将尽,24号下午两点多,周逸终于拍完了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所有戏份。这意味着,他马上要回燕京了。
最舍不得的,自然是徐净蕾。她格外享受和周逸演对手戏时的那种“共振感”——两人的情绪能精准递到彼此眼里,连呼吸的节奏都能搭成默契的拍子。再者,周逸的审美眼光实在超前,总能在角色妆造上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有他把关,整部片子的服装质感比她预想的成片效果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对周逸来说,这倒不算什么难事,他的灵魂来自后世,对服装的审美与搭配,本就比这个时代领先着一截。
甚至组里的妆造师还开玩笑地说:“就周逸的时尚眼光,就算他不当演员和导演,自己开个服装设计公司,也能混到行业顶尖。”
甚至连组里的妆造师都半开玩笑地打趣:“周逸这时尚眼光,就算不当演员、不导戏,自己开个服装设计公司,也能冲进行业顶尖。”
话虽带着点夸张,但周逸细想却并非虚言。
以25年的审美回看10年,这种跨越十五年的审美差,说是降维打击也不为过。
王伟的戏份拍完后,徐净蕾便宣布当天提前收工,自掏腰包请主创人员一起吃个饭,这顿饭主要还是为了给周逸送行。
这部戏距离杀青还有不少戏份要拍,周逸回去后便立马要筹备他的下一部戏,《杜拉拉升职记》的杀青宴肯定是赶不上了。
当然,这部片子这么多配角中,也就周逸一人能享此殊荣,足以见得导演对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