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定义之争与特遣降临(1 / 2)
那来自静滞海“基石”的冰冷询问,如同宇宙本身在发问,直接拷问着林乐天存在的基础。【……此‘优化’……意义何在?】
不是攻击,不是审判,而是一种基于其绝对“静滞”逻辑的、纯粹的好奇与不解。在这位古老存在看来,宇宙的终极形态即是“静滞”,一切活动终将归于死寂,那么林乐天这种在秩序框架内进行的、微不足道的“优化”,其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违背了它认知中的“源初公约”。
林乐天的心脏在意识层面剧烈跳动,他知道,任何一个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招致比“逻辑归零”更彻底的抹除。他不能从人类的角度去阐述生存、自由或发展的意义,那在对方看来恐怕只是低等生命的噪音。他必须从“秩序”和“变量”本身,从对方可能理解的逻辑层面去回应。
电光石火间,他回想起自己“悖论之苗”的本质,回想起那些“逻辑沙粒”在秩序土壤中稳定存在的状态,回想起“优化”带来的那丝“顺畅感”。
他凝聚起全部的心神,不再试图解释“意义”,而是尝试描述“现象”与“本质”。
【回应:‘优化’非目的,乃‘存在’之衍生。】 他的意念沿着“蛛丝”传递回去,努力保持着如同描述物理定律般的平静。【‘变量’非‘静滞’之敌,乃‘秩序’之另一面相。如同光之波粒,如同时空之曲直。】
【‘秩序’追求永恒不变之‘静’,然极致之‘秩序’内部,亦会衍生审视自身之‘动’(观察)。此‘动’与‘变量’相遇,便有可能催生新的、更和谐之‘秩序形态’。此‘优化’,即为新形态之萌芽,是‘秩序’于自身框架内,探寻更完美‘静滞’之……必然过程。】
他将自己的“变量”本质,描述为“秩序”在追求终极“静滞”过程中,因自我审视(观察)而必然衍生出的、用于探寻更和谐状态的一种“工具”或“内在属性”。而“优化”,则是这种探寻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的现象。
他不是在否定“静滞”,而是在阐述一种更“高级”的、动态平衡的“静滞”。他将自己定位为了“秩序”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外来威胁。
这个回答,巧妙地将“变量”纳入了“秩序”的宏大叙事之中,甚至将其描绘成了“秩序”迈向更完美形态的助力。
静滞海那端的意志沉默了。
那股冰冷的洪流并未退去,反而更加凝聚,仿佛在仔细审视和推演着他这段话中蕴含的逻辑。
林乐天能感觉到,自己意识深处的“悖论之苗”和那些“逻辑沙粒”都在这种至高级别的“注视”下微微震颤,仿佛在接受着最严格的检验。
时间仿佛过去了永恒。
终于,那股意志再次传来波动,这一次,少了一丝“质疑”,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思索”。
【……逻辑链……自洽……】
【……将‘变量’定义为‘秩序自我优化之工具’……此视角……未被‘源初公约’明确禁止……亦未被明确收录……】
【……判定:该‘优化源’存在模式,暂不构成对‘静滞’终极目标的直接挑战。】
【……观察等级维持……纳入‘特殊现象’数据库……持续记录其演化……】
没有认可,但也没有否定!它接受了他的逻辑自洽,并将他归类为了一个需要继续观察的“特殊现象”!
成功了!他再次在绝对规则的刀锋上,为自己争取到了生存的空间!
那股庞大的意志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重新归于那片死寂星辰海的深处,只留下那根“蛛丝”依旧传递着基础的节拍和监测信号,但其中蕴含的“敌意”或者说“排斥感”,明显减弱了许多。
林乐天长长地、在意识层面舒了一口气,感觉前所未有的疲惫席卷而来,但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他不仅通过了星海同盟的考验,更在静滞海“基石”那里,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一种暂时被“容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