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标准之争(2 / 2)
但林川力排众议,皇帝在权衡后,也最终默许了此方案。“大明标准制定总会”艰难地成立起来。
总会的第一次会议,在议会专用的议事厅举行。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身着官袍的官员和青衫的学士,与穿着短打、手脚粗糙的匠人们同坐一室,彼此目光中都带着审视与隔阂。
会议伊始,便围绕“钢铁强度标准”发生了激烈争吵。格物院的年轻学士拿着精心计算的受力数据和初步设想的强度指标,侃侃而谈。老匠宗则不断摇头,反复强调:“大人,您这数算得再好,到了炉前,火候差一丝,出来的铁就是两样!这‘标准’,它卡不死那跳动的火苗啊!”
双方鸡同鸭讲,僵持不下。
王贞仪见状,示意暂停争论。她请人抬上来几件东西:一段事故中断裂的鱼尾板,一段按照格物院初步标准在严格监控下新铸的钢件,还有几件由老匠宗及其徒弟用传统工艺打造的、他们自认为最好的铁器。
“诸位,空谈无益。”王贞仪声音清晰,“孰优孰劣,何不现场一试?”
在众人注视下,徐承烈派来的工兵,使用格物院设计的简易拉力机和冲击测试装置,对这几件样品进行了破坏性测试。结果令人震撼:老匠宗引以为傲的铁器,在达到一定力道后纷纷断裂或变形,而那段新铸的钢件,则表现出了远超前辈的强度和韧性。至于那段断裂的鱼尾板,其性能甚至远不如老匠宗的铁器。
数据面前,老匠宗和他带来的行头们沉默了。他们看着测试结果,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和挫败。
王贞仪适时开口,语气缓和:“老宗匠,您的手艺,是几十年火里炼出来的精华,无人能否认。但格物院要做的,不是否定您的手艺,而是想办法,将您这‘火候到了’的感觉,变成能让更多匠人掌握、能让每一炉铁水都稳定的‘尺子’和‘规矩’。让良品成为常态,让劣品无处遁形。这,才是标准的意义。”
她进一步提出:“总会之下,可按行业设‘分委会’,如‘钢铁分委会’、‘建材分委会’。制定标准时,需有至少三成委员为业内资深匠人或工坊主。标准草案,也需提前公示,征求各方意见,试行一段时间后再行修订定稿。”
看到格物院并非要夺走他们的饭碗,而是要帮助他们做出更好、更稳定的产品,甚至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因为符合标准的产品更受新兴工矿和铁路项目青睐),许多匠人和工坊主的态度开始转变。
老匠宗沉默良久,最终朝着王贞仪和诸位官员,深深鞠了一躬:“是小老儿……坐井观天了。若真有这等能让手艺传承、让好东西不难做的‘规矩’……小老儿,愿意带着徒子徒孙,跟着总会的大人们一起琢磨!”
第一次标准总会,在激烈的争吵和最终的和解试探中结束。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标准的制定必将伴随着无数次的争论、妥协和实验。但至少,对话的渠道已经建立,新旧力量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尝试着为这个帝国,打造一把名为“标准”的、客观而统一的尺子。
这把尺子,量度的不仅是产品的优劣,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