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烽燧香痕(2 / 2)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陶片和铜制容器的纹样很像?”苏合香将两者放在晨光下,“尼雅遗址和这座‘凌山烽’相距数百里,却出现了相似纹样的器物,这会不会意味着,当年盛唐的制香工艺和器物制作工艺,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了西域各地?”
萧策点点头,他指着《通典·边防典》中的一幅插图:“你们看这幅图,画的是盛唐时期西域烽燧的布局,图中每个烽燧旁都标注着‘香库’的位置。这说明‘烽燧香’在当时的戍边体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其制作工艺和配方,很可能是由长安的宫廷制香匠人传授给西域戍卒的。”
阿罗憾收起检测设备,目光落在远处连绵的雪山:“如果真是这样,那‘长安十二香’与西域香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入。说不定当年的宫廷制香匠人,还从西域香材中汲取了灵感,完善了‘长安十二香’的配方。”
夕阳西下时,三人收拾好文物样本,准备返回临时营地。走在下山的路上,苏合香忽然看到远处的雪山脚下,有一支现代商队正缓缓前行,驼铃的声响在高原上回荡,与千年前丝绸之路商队的驼铃声遥相呼应。
“你在想什么?”萧策注意到苏合香的目光,轻声问道。
苏合香望着那支商队,嘴角露出一抹微笑:“我在想,千年前的李二狗,会不会也曾站在这座烽燧上,望着远方的商队,期待着他们带来的西域香料?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不过是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重新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香文化印记。”
回到营地后,苏合香立刻开始整理白天的发现。她将“烽燧香”的残粉小心翼翼地装入密封瓶中,又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下陶片和铜制容器的特征。萧策则在一旁整理史料,将“凌山烽”的发现与《通典》《新唐书》中的记载一一对应。
夜深人静时,苏合香忽然听到帐篷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她立刻起身,拉开帐篷的拉链——只见阿罗憾正坐在篝火旁,手中拿着那支装有“烽燧香”残粉的密封瓶,目光望着跳动的火焰。
“怎么还没睡?”苏合香走过去,在阿罗憾身边坐下。
阿罗憾将密封瓶递给苏合香,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我在想,当年的戍卒李二狗,藏起这‘烽燧香’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千年后会有人发现它,还能通过它了解到当年的戍边生活?”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波斯人常说,香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每一缕留存下来的香气,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苏合香握着手中的密封瓶,感受着瓶中残粉的温度。她忽然想起自己穿越到盛唐时,第一次在长安街头闻到的“龙涎香”,想起萧策在花萼相辉楼前为她折的梅花,想起马嵬坡下杨贵妃自缢时的那一缕“解忧香”。那些与香有关的记忆,如同此刻篝火旁的温暖,在她心中缓缓流淌。
“阿罗憾,你说得对,香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苏合香的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这次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历史的印记,更是为了让这些古老的香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就像这‘烽燧香’,千年前它守护着西域的安宁,千年后它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盛唐的气息。”
篝火渐渐熄灭,天边泛起了鱼肚白。苏合香望着远处逐渐清晰的“凌山烽”轮廓,心中忽然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在接下来的旅程中,还有更多与香有关的秘密,等待着他们去发现;还有更多跨越千年的香文化故事,等待着他们去讲述。而这一切,都将成为《丝绸之路香文化交流史》中,最珍贵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