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槟城香痕:海上丝路上的文化遗存(2 / 2)
苏念唐也兴奋地说:“陈爷爷,您看!我阿娘复原的‘长安十二香’里的‘郁金香’,和您的‘兰桂香’对比,香气的底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唐代香文化与南洋香品的关联。”
陈裕安看着手中的“兰桂香”,又看了看《香经》手稿,感慨道:“我守着这家香铺几十年,总担心传统的东西会失传,没想到今天能遇到你们,还知道了香方的来历。要是能为香文化的研究出份力,我当然愿意!”
接下来的几天,苏合香一家便留在槟城,与陈裕安一同梳理“兰桂香”的历史脉络。陈裕安打开家中的旧木箱,取出祖父留下的贸易账本——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记录着清末民初从苏门答腊岛采购郁金、从岭南采购沉香的明细,其中一页还画着一个简单的香炉纹样,与苏合香捐赠给西安博物馆的唐代青铜香炉的缠枝莲纹有着相似的线条。
“你看这个香炉纹样,”苏合香指着账本上的图案,“这是唐代宫廷香炉常见的‘缠枝莲纹’,虽然画得简单,但线条和布局与盛唐时期的一致。这说明你祖父当年,很可能见过唐代香炉的仿品,或者听过相关的传说,才会把它画在账本上。”
陈裕安回忆道:“我小时候听祖父说,他年轻时曾遇到一位从中国来的老秀才,老秀才说我们家的香方,和唐代皇宫里的香有些像,还教他画过这个纹样,说能保佑香品‘香韵绵长,传承不绝’。当时我以为只是戏言,现在看来,老秀才说的是真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兰桂香”与唐代“郁金香”的关联,苏合香提议做一次香气对比实验。她从行李箱中取出复原的“长安十二香”之“郁金香”,与陈裕安的“兰桂香”一同放在瓷盘中,点燃后置于通风处。
两股香气在空气中交织——“郁金香”清馥雅致,带着盛唐宫廷的雍容;“兰桂香”温润清甜,透着南洋的鲜活。但细品之下,两者的香气基底如出一辙,只是“兰桂香”因加入了本地原料,多了几分热带风情。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感受着跨越千年、跨越重洋的香气共鸣。
“太像了!”陈裕安的儿子陈明杰忍不住感叹,“我从小闻‘兰桂香’长大,今天第一次闻到‘郁金香’,就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亲人,既熟悉又亲切。”
苏合香笑着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即使跨越千年,即使隔着山海,文化的基因也会一直传承下去。陈老先生,我们‘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正需要像‘兰桂香’这样的活遗存,也需要您这样的传统匠人。我们想邀请您加入项目,一起整理南洋地区的传统香方,研究它们与唐代香文化的关联,您愿意吗?”
陈裕安毫不犹豫地答应:“我愿意!不仅我愿意,我还要把我儿子、孙子都带上,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把这千年的香文化传承下去。”
随后,苏合香与陈裕安达成合作协议:陈裕安负责提供槟城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香方、贸易账本等资料,协助苏合香团队走访南洋其他地区的香铺;苏合香团队则负责将这些资料与唐代香文化文献对比,梳理海上丝路香文化的传播路径,并为陈裕安的香铺提供现代包装设计和市场推广建议,让“兰桂香”这样的传统香品被更多人知晓。
离开槟城的前一天,陈裕安特意为苏合香一家制作了一盒“兰桂香”的新样品——在保留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苏念唐提议的槟城鸡蛋花,让香气多了几分清甜。苏合香则回赠了一套“长安十二香”小样,附上手写的香方解析,希望能为陈裕安的制香提供新的灵感。
车子驶离槟城时,陈裕安一家站在香铺门口挥手送别,手中拿着苏合香团队绘制的“海上丝路香文化交流图”。苏念唐趴在车窗上,看着渐渐远去的“陈记香铺”招牌,对苏合香说:“阿娘,我们这次不仅找到了香文化的遗存,还找到了传承的伙伴,太有意义了!”
苏合香点头,指尖轻轻抚摸着玉佩,又看了看手中的“兰桂香”样品。阳光透过车窗,将玉佩的影子映在样品盒上,与盒中的香支重叠在一起——就像跨越千年的香文化,在这一刻,完成了又一次的传承与共鸣。
“这只是开始,”萧策看着窗外的海岸线,语气坚定,“南洋还有很多像槟城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像陈裕安这样的匠人。我们的研究,会让更多人知道,海上丝路上的香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
海风从车窗缝隙吹进来,带着“兰桂香”的清甜与“长安十二香”的醇厚,两种香气在车厢里交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山海、传承千年的文化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将在苏合香一家的脚步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