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通史辍笔:融万法于香,汇千古于文(2 / 2)
苏念唐则通过查阅海外史料,补充了唐代香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根据欧洲中世纪的文献记载,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将唐代的沉香、檀香传入欧洲,当时的法国宫廷、意大利贵族,都以使用中国香料为荣。唐代的香具制作工艺,也传入了欧洲,对欧洲的金属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内容补充进去,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华香文化在世界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修订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时常遇到争议与困惑。比如,在探讨“宋代香文化的特点”时,有人认为宋代香文化以文人用香为主,偏向清雅内敛;有人则认为,宋代民间用香也十分普及,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不应忽视民间香俗的影响。
为了理清这一问题,苏合香带领团队前往杭州、苏州等地,实地考察宋代香文化遗址,查阅宋代的香谱、文人笔记、民间契约等史料。在杭州的南宋官窑遗址,他们发现了大量宋代民间使用的陶制香具,造型简洁、价格低廉,显然是寻常百姓家的用品;在苏州的范成大故居,他们查阅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其中详细记载了宋代民间的香俗,如端午焚艾香、中秋焚桂香、除夕焚柏香等。
结合这些考察成果与史料记载,团队成员们最终达成共识:宋代香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文人用香追求清雅意境,民间用香则注重实用与寓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将这一观点写入书稿,同时补充了宋代香谱的编撰、香市的繁荣等细节,让宋代香文化的篇章更加丰满。
除了补充内容,团队成员们还对书稿的语言表述、逻辑结构进行了全面优化。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被替换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原本零散的史料,被重新梳理整合,形成了清晰的逻辑脉络;每一个观点,都附上了详实的史料佐证,确保书稿的权威性与严谨性。
苏合香更是亲力亲为,对每一个章节都逐字逐句进行审阅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史料的准确性,她会查阅十几本古籍;为了一句表述的精准性,她会反复推敲、修改数十次。萧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劝她多休息,可她总是笑着说:“这部通史,是我们多年研究的心血,更是中华香文化的缩影,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对得起那些为香文化传承付出努力的人,才能让更多人读懂中华香文化的厚重与璀璨。”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中华香文化通史》的修订工作终于完成。修订后的书稿,从最初的五十万字,扩充到了八十万字,内容涵盖了香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演变,以及香文化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中外交流的关联,堪称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中华香文化百科全书。
书稿修订完成的那天,苏合香团队齐聚在盛唐小镇的凝香阁,将厚厚的书稿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灯光下,泛黄的纸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与纸香,与窗外飘来的桂子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苏念唐轻轻抚摸着书稿的封面,眼中满是感慨:“妈,三年了,这部通史终于完成了。从最初的构思,到收集资料,再到撰写、修订,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现在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阿罗憾望着书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部通史,不仅记录了中华香文化的千年历程,也承载了我们对香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相信它出版后,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萧策走到苏合香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辛苦你了。这三年,你为了这部通史,耗费了太多的精力。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苏合香望着眼前的团队成员,眼中满是感激与自豪:“这部通史,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的帮助与支持,就没有这部完整的通史。”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书稿上,语气坚定,“接下来,我们要尽快将书稿交付出版社,做好出版前的最后准备。我相信,这部《中华香文化通史》,一定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中华香韵,在千年文脉中,永远流传下去。”
窗外,夜色渐浓,盛唐小镇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袅袅香韵在空气中流转。凝香阁内,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厚厚的书稿上,眼中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这部通史的出版,不仅是他们香文化研究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华香文化传承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属于中华香文化的故事,也将随着这部通史的问世,被更多人知晓、铭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