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荆益暗涌·儒格之争(2 / 2)
诸葛亮: “夫人,公开辩论之法甚善。亮会坐镇幕后,统筹全局。然,对方必有准备,或会以诡辩之术混淆视听。”
月英: “放心,孔明。我已有对策。不仅要在道理上驳倒他们,更要用事实说话。十日后,我会让他们,让全城的百姓,看到格物之学的真正力量。”
诸葛亮: “善。北方阴影日重,公瑾处亦在关键时刻。内部安定,方能无后顾之忧。”
就在月英和诸葛亮紧锣密鼓筹备之时,那股暗流并未停歇。一些内容更加不堪、直指月英“女子干政、牝鸡司晨”,诸葛亮“纵容妖术、祸乱朝纲”的匿名揭帖,开始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悄悄流传。更有甚者,开始散播“格物院用水力锻锤,惊扰地脉,故而导致北方大旱、南方地冻”的荒谬言论。
郭嘉领导的“灰雀”迅速行动,逮捕了几名散发揭帖的地痞,顺藤摸瓜,线索隐隐指向了几个与北方世家有姻亲关系的蜀中本地豪强。
“要动手吗?”郭嘉询问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寒芒。
诸葛亮沉思良久,摇了摇头:“暂且监视,勿要打草惊蛇。待公开辩论之后,再行清算。届时,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再处置他们,方能服众。”
压力,如同无形的蛛网,从四面八方笼罩向荆益的核心。这场“儒格之辩”,已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争论,更是一场决定荆益未来走向、凝聚力的关键战役。
月英深知此战重要性。她暂停了部分非核心的研究,亲自挑选参与辩论的格物院代表——并非全是巧舌如簧之辈,更有踏实肯干、不善言辞却成果斐然的老匠师,以及亲身受益于格物之学、改善了生活的普通农夫和工匠代表。
她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真实的力量,是扎根于泥土的生机。
十日之期,转瞬即至。成都官学广场之上,人山人海,气氛凝重而热烈。高台之上,一边是峨冠博戴、引经据典的儒生代表,另一边,则是身着简洁工服或寻常布衣的格物院众人。
月英与诸葛亮并未亲自登台,而是坐在广场一侧临时搭建的观礼阁内,静观其变。他们知道,这是属于民意的战场。
辩论,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始。儒生一方率先发难,依旧高举“义利之辨”、“天道人心”的大旗,言辞犀利,引得不少传统士人频频颔首。
而格物院的回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没有陷入抽象的哲学辩论,而是抬上来了实物!
当老匠师指着那台改良后能让亩产增加三成的曲辕犁,讲述它如何让一家老小免于饥馑时;当一名曾经残疾的军士,展示着他那由格物院打造的灵活义肢,重新站立行走时;当负责水利的官员,铺开都江堰最新监测网络图,展示如何提前预警、避免水患时……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更有格物院学子,当场演示了如何用简单的杠杆滑轮吊起巨石,用聚焦的阳燧点燃柴火,并解释道:“此非妖术,乃是天地间本就存在的道理,圣人亦言‘格物致知’,我等不过是将圣人之言,付诸实践,造福于民罢了!”
民心,在铁一般的事实和切身的利益面前,开始倾斜。广场上原本沉默旁观的百姓中,开始响起支持格物院的声音。
然而,就在辩论看似将一边倒时,异变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