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上智之二《远犹》54 公孙仪(1 / 2)
公孙仪:算“长远账”,才不会栽在“小便宜”上
公孙仪在鲁国当宰相,特别爱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着买鱼送给他,可公孙仪全都不收。他弟弟劝他:“哥你这么爱吃鱼,为啥又不收别人送的鱼呢?”
公孙仪回答:“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啊。(边批:这话说得太透彻了)要是我收了鱼,就肯定得对送鱼的人态度恭敬,甚至会因为人情违背法令;一旦违背法令,我就会被免去宰相职位;没了宰相职位,就算我还爱吃鱼,谁还会给我送鱼呢?现在我不收鱼,就能保住宰相职位,就算没人送鱼,我自己也能一直买得起鱼吃。”
这道理很明白: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公孙仪没被“免费鱼”诱惑,反而算清了一笔“长远账”:收鱼看似能省点钱、满足口腹之欲,却要付出“违背法令、丢掉官职”的大代价;不收鱼虽然没拿到眼前的好处,却能保住职位和俸禄,靠自己长期满足爱好。
他的厉害之处,在于看透了“小利益背后的大风险”——很多时候,送上门的好处不是“便宜”,而是“陷阱”,一旦贪心收下,就可能被牵着走,最终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公孙仪的智慧,本质是“拎得清轻重”:把“职位稳定、自身清白”放在“眼前小利”前面,不被短期诱惑打乱长期规划。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要是总盯着眼前的好处,很容易因小失大,反而失去更长久的保障。
【管理智慧】
一、公孙仪的 “拒鱼逻辑”:不是不爱,是 “贪小利 = 丢大本”
公孙仪不收鱼,绝不是 “装清高”,而是算透了 “利益交换的致命漏洞”—— 别人送鱼看似 “无成本的讨好”,实则是 “拿小利益换你手中的权力”。一旦收下,就会陷入 “收礼→欠人情→徇私→丢职位” 的恶性循环,最后连 “靠俸禄买鱼” 的基本盘都保不住。
他的思路拆成现代职场逻辑,核心有两点,戳中很多人容易踩的坑:
1.“别人给的好处,都标着隐性价格”
公孙仪知道,送鱼的人不是 “单纯想让他吃鱼”,而是想靠 “鱼” 换他手中的 “决策权”—— 就像职场里,供应商给你送 “购物卡”“土特产”,不是 “跟你处好关系”,是想让你在 “采购招标” 里偏向他;同事给你送 “贵重礼物”,不是 “单纯感谢”,是想让你在 “项目分配” 里多照顾他。这些好处看似 “免费”,实则要你用 “原则、职权” 来换,一旦换了,早晚要付出代价。
2.“靠自己的‘本’,比靠别人的‘给’更稳”
公孙仪的 “本” 是 “宰相职位 + 合法俸禄”,靠这个,他能长久买鱼吃;而别人送的鱼是 “外来的好处”,随时可能因为 “他不办事” 而停止,甚至因为 “他办了不该办的事” 而让 “本” 都没了。这就像职场里,有人靠 “巴结领导” 获得短期机会,看似风光,可一旦领导调走,或者他没帮领导办成事,机会就没了;但有人靠 “自己的专业能力”,不管领导怎么换,都能靠本事拿到项目,这才是真的稳。
二、当代 “公孙仪式拒诱惑” 案例:不贪短期利益,守住原则才能保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