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明智之四《经务》43 张肖甫(2 / 2)
兵民同时作乱,最怕的是 “兵民合流”,张肖甫刚到就调营兵、断合流可能;乱民是乌合之众,他就借营兵的力去收拾,还顺便安抚了营兵的情绪;首恶不除终是隐患,他却不急于一时,等风头过了、士兵有怨气了,再秋后算账,既除了隐患,又没引发新乱。整个过程没硬拼,没多杀人,却把乱局稳稳控住,这才是顶级的危机管控。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兵民双乱”,别“一锅端”,要“分步骤、抓要害、借力量”
张肖甫能平定乱局,核心是三个“精准操作”:
先断“合流风险”:知道兵民联手最可怕,优先调走城里的营兵,避免两者勾结,从源头降低难度;
借“矛盾打矛盾”:营兵对乱民没感情,还能靠抓乱民得好处;乱民是乌合之众,营兵能轻松收拾 —— 用一方的力量解决另一方的问题,自己不用硬上;
缓“除首恶节奏”:不急于杀兵变首恶,先安抚、再等士兵生怨,最后借“私吞钱财”“当初求死”的理由动手,既合法理,又顺军心,没引发新乱。
这就像现在公司同时面临“员工罢工”和“客户投诉”,先分开处理(不让员工和客户串通),再借“老员工”安抚罢工者,用“解决投诉”的成果稳定客户,最后慢慢处理带头罢工的人,既不激化矛盾,又能解决问题。
二、核心启示:遇“多线危机并发”,别“手忙脚乱”,要“分优先级、借外力、控节奏”
张肖甫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企业多线危机:公司同时出现“员工抗议降薪”和 “客户大规模退货”。可以像张肖甫那样,先单独沟通员工(避免员工联系客户添乱),再借“老员工”说服抗议者(承诺恢复部分福利),用“退货补偿方案”稳住客户;等局面稳了,再处理带头抗议的人,逐步推进薪资调整;
- 社区多矛盾爆发:社区同时有“业主抗议物业涨价” 和“租户投诉扰民”。先分开组织业主、租户会议(避免双方冲突),借“热心业主”收集诉求(承诺物业公开成本),用“租户行为规范”解决扰民问题;等矛盾缓解,再公示物业收费明细,处理带头闹事的极端业主;
- 学校多问题叠加:学校同时面临“学生抗议作业多” 和“家长投诉教学质量差”。先分别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避免家校对立),借“优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减轻作业负担),用“教师培训计划”回应质量投诉;等情绪平复,再优化作业设计,处理教学能力不足的老师。
简单说就是:“多线危机一起爆,别想着一次性解决。先分清楚‘最危险的是什么’(比如兵民合流),优先掐断风险点;再看看‘能借谁的力’(比如用营兵平乱民),减少自己的压力;最后控制‘解决问题的节奏’(比如缓除首恶),别急于求成引发新乱。”
【原文】张肖甫
浙故有幕府亲兵四千五百人,分为九营,岁以七营防海汛,汛毕乃归,其饷颇厚。万历十年间,吴中丞善言奉新例减饷三之一,又半给新钱,钱法壅不行,诉之不听,遂为乱。其魁马文英、杨廷用实倡之,拥吴公至营所,窘辱备至,迫书朘削状,以库金二千为酒食资,姑纵之。
明日二魁阳自缚诣吴及两台,言:“我实首事,请受法,他无与也。”
众皆匣刃以俟。诸公惧稔祸,姑好言慰遣,而具其事上闻。
少司马张肖甫奉便宜命抚浙代吴,未至而民变复作。
初,杭城诸栅各设役夫司干掫,边批:多事。应役者自募游手充之。前二岁始严其法,必亲受役。惮役者相率倚豪有力以免,而游手遂失募利,亦怨望。上虞人丁仕卿侨居,素舞文,与市大猾相结,假利便言之监司守令,俱不听,意忿忿,且谓“官无如乱兵何,而如我何!”以此挑诸大猾。会仕卿坐他法荷校,诸大猾遂鼓众劫之,响应至千人,于是焚劫诸豪有力家以快憾。遂破台使者门,监司而下悉窜匿。张公抵嘉禾闻变,问候人曰:“兵哨海者发耶?”曰:“发矣。”“所留二营无恙耶?”曰:“然。”公曰:“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边批:兵民合则不可为矣。从者皆恐,公谈笑自如。既抵台治事,而群不逞啸聚益众,揭竿立帜,执白刃而向台者可二千余,且欲毁垣以入。公乃从数卒乘肩舆出迎,谓之曰:“汝曹毋反,反则天子移六师至族汝矣!且汝必有所苦与甚不平,何不告我?”众以司夜役不公为言,公曰:“易耳!奈何以一愤易一族!”即下令除之,众始散。然其气益张,夜复掠他巨室,火光烛天。公秉烛草檄,谕以祸福。质明,张之通衢。众取裂之。公怒曰:“吾奉命戢悍兵,宜自悍民始。”已而计曰:“过可使也,乌合可刈也。”命游击徐景星以二营兵入,召伍长抚之曰:“前幕府诚误用汝死力而不汝饷,汝宁无怏怏!边批:先平其气、安其心而后用之。”众唯唯,则又曰:“市无赖子乱成矣。彼无他劳,非汝曹例。能为我尽力计捕之,我且令汝曹以功饱也。然无多杀,多杀不汝功。”众踊跃听命。复召马文英、杨廷用,密谓之曰:“向自缚而请者汝耶?”二魁谢死罪。公曰:“壮士故不畏死,虽然,死法无名。汝为我帅众捕乱,讵论赎,且赏矣。即不幸死,宁死义乎!”二魁亦踊跃听命。公乃召徐景星出所从骁勇为中军;俾营兵次之;郡邑土团又次之。严部伍,明约束,遂前薄乱民,连败之,缚百五十余人,而仕卿与焉。公讯得其倡谋、挟刃而腰金帛者凡五十余人,皆斩枭之辕门,余悉释去,于是群不逞皆散。公念此悍卒犹未伏法,急之或生变,假他事罪之或密掩之则非法,因阳奖二魁功,予之冠带,榜于营,复其饷如初,咸帖然。当二魁自缚时,要众曰:“吾以一死蔽若等,姑予我棺殓,给妻子费。”众为敛金数百,既免而不复反橐,众颇恨。又各营倡乱者数十,公俱廉得之。届明年春汛,七营当复发,公于誓师时密令徐景星以名捕营各一人,数其首乱罪斩之,已后捕马、杨二魁至,曰:“汝故自请死,今晚矣。且汝既倡乱,又欺众而攘其资,我即欲贷汝,如众怒何!”又斩之,凡九首,陈辕门外,而使使驰赦诸营,曰:“天子不忍尽戮汝,汝自揣合死否?今而后当尽力为国御圉也!”众尽感泣。
兵之变,未有不因朘削激成者;民之变,未有不因势豪激成者。至于兵民一时并变,危哉乎浙也!幸群不逞仓卒乌合,本无大志,而二魁恃好言之慰遣,自幸不死,故不至合而为一,于此便有个题目可做。
张公此举,大有机权,大有此第,尤妙在于不多杀。若贪功臣,我不知当如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