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察智之二《诘奸》55 江点(1 / 2)
江点:宋代“疑案终结者”!凭细节洗冤屈,顺藤摸瓜揪真凶
宋代的江点,字德舆,崇安人,凭借朝廷特殊恩赏获得官职,调任郢州录事参军时,凭借对案件细节的敏锐洞察和严谨推理,先为蒙冤的刘福洗清罪名,再顺藤摸瓜揪出连环盗窃案的真凶,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断案如神”。
当时,郢州常平仓库丢失了银子,官府正在全力追捕盗贼。有个叫刘福的人,做生意时得到一筒银子,上面刻着“田家抵当”四个字。一个银匠发现后举报了他,刘福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家产被查抄,约有一万多缗钱,按律法应当判处死刑。
江点查看案件后,觉得刘福可能是冤枉的。他发现案件卷宗记录不够完整,而且除了被举报的那筒银子,查抄的其他财物都不是仓库丢失的赃物。江点反复审问刘福,可刘福已经被严刑拷打折磨得够呛,宁愿认罪也不愿再翻案申诉。(旁边批注:实在太可怜了。)
江点坚持自己的判断,向郡守进言,请求另派官员重新审理此案。新官员审理后,得出的结论和江点一致,都认为刘福是冤枉的。但由于没能抓到真正的盗贼,刘福还是无法被释放。
没过多久,经总库和军资库这两个仓库也被盗了,丢失的黄金价值上万。江点推测,这几起盗窃案大概率是同一个盗贼所为。
州府里有个叫李义的使臣,私下供养着一个妓女,日常开销极为奢侈,江点对此产生了怀疑,但没有贸然行动。
恰逢上级部门下发公文,要求采购营田所需的耕牛,江点趁机暗中派人突袭妓女的住处,果然搜出了一束黄金。他立刻把情况上报给府衙,随后检查李义的行李,发现里面全是三个仓库丢失的财物。
真相大白后,刘福终于得以释放,人们都对江点的洞察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管理智慧】
江点的厉害,在于“不信口供信细节,不慌不忙等时机”
换别的官员,可能会凭着“人赃并获”的表面证据和刘福的“认罪供词”就定案;但江点不一样——他不被刑讯逼供的结果和表面线索迷惑,死死抓住“赃物不符”“卷宗不圆”的核心疑点。
他清楚冤案往往藏在“认罪不冤”的反常里,即便刘福不愿翻案,也坚持为其争取重审;面对新的盗窃案,他不急于求成,先锁定可疑的李义,再等待合适时机,借采购耕牛的由头突袭取证,一举拿下真凶。整个过程既展现了他的同理心,更体现了他断案的沉稳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