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你说咱家门槛是不是矮了(1 / 2)
雨季将至,乌云压得极低,像一块浸透了水的灰布沉沉地覆在杏花村上空。
风从山口灌进来,卷着土腥气与湿意,吹得檐下干辣蓼叶沙沙作响。
苏家老宅的门槛,在昨夜一场急雨前被人一脚踩塌。
那本就陈旧的樟木横梁裂成两半,碎木溅入泥中,露出底下被雨水泡胀的夯土地基。
谢知耕皱眉蹲下查看,指尖抹过断口,眉头越拧越紧——这门槛年久失修,早已不堪重负,如今这一踏,竟是彻底断了根。
“得找工匠重修。”他站起身拍去手上的泥,转身就要往村外走。
可还没迈出两步,一道清脆如铃的声音自背后响起:“别请外人。”
谢知耕回头,见妹妹苏念安站在院门口,手里抱着一摞用油纸包好的菌丝团,发丝被风吹得微乱,眼神却亮得惊人。
“咱们自己来。”
她不是在商量,而是在宣告。
十岁的苏念安,是村里第一个能背完《耕食录》前三卷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敢在霍一刀讲“地脉九变”时举手提问的小孩。
她不声张,却总在关键处开口,像春雷前的第一道闷响。
此刻她放下油纸包,拍了拍手,声音不大,却穿透风雨:“我招‘最小工坊’,只收十岁以下的娃娃。材料不要钱——废陶罐、烂稻草、菌浆渣,都是咱家后院堆着的废物。谁想进?”
孩子们围拢过来,眼睛发亮。
罗十七拄着木杖路过,听见这话忍不住笑出声:“娃娃们能行?砌个门槛可不是搭积木。”
苏念安仰头看他,目光澄澈:“您说‘战息十二式’几岁能练?六岁。”
罗十七一愣,随即哑然失笑。
他是老兵,最懂根基之重。
那些曾在战火中活下来的孩童,哪一个不是六岁就开始扎马步、练呼吸?
力可养,技可教,心志更需早立。
他点点头,退到一边,不再多言。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苏晚晴的反应。
她只是站在厨房门口,听着院子里的喧闹,手中还握着刚蒸好的糯米团屉笼把手。
热气扑在脸上,她没说话,也没阻止,只默默回身,多加了一把米,又添了半瓢红糖。
从那天起,每日清晨,灶火总会比往常早燃一刻。
蒸腾的糯米香气飘出院墙,引得路过的鸡犬都驻足。
孩子们干活前一人领两个团子,揣进怀里当干粮,咬一口甜糯滚烫,浑身都有了劲。
没人知道这是她的支持方式——不夸不奖,不动声色,却用最实在的温热托住了这群孩子的胆与梦。
而谢云书,则藏得更深。
他没出现在工坊现场,整日闭门整理旧物,仿佛与世无争。
直到第三天夜里,苏念安悄悄摸进偏厢,看见他在灯下熔铜。
炉火映着他瘦削的脸,灰袍宽袖垂落,手中钳夹着一只早已废弃的针匣铜边——那是当年用来固定银针的残件,锈迹斑斑,本该随旧时代一同埋葬。
可他将它一点点拆解、煅烧、倒入自制的小模具中。
“这是……压纹用的?”苏念安轻声问。
谢云书点头,声音低缓:“每块土砖,都该有自己的记号。就像人,走过的地方,要留下光。”
他教她如何控制温度,如何脱模不裂,甚至亲自示范在湿泥坯上压出细密纹路——那些图案并非花鸟鱼虫,而是简化后的脉亭连线图,如同大地经络的微缩星图。
七日之后,新门槛落成。
全长三尺六寸,由二十四块菌混夯土砖拼接而成,表面浮雕七十二亭连线图,线条流畅如活脉跳动。
中央一块嵌入的菌石微微发光,正是李小豆捐出的首盏感湿燃芯残片——那曾是他守护灯塔时最珍贵的信物。
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
他们盯着这道门槛,像是第一次真正看清这座院子的意义。
首个踏过门槛的是阿芷。
她提着刚熬好的防疫膏,脚步匆匆,一脚踩空,差点绊倒。
“哎哟!”她惊呼一声,还未站稳,耳边已响起整齐划一的童声:
“阿姨没缴灯油!”
阿芷一愣:“啥?”
苏念安走上前,仰头,一本正经:“我们立了新规:凡进苏家门者,须讲一则‘照亮别人的事’,才准进。”
四周静了一瞬。
随即有人憋不住笑,又很快捂住嘴。
阿芷看着眼前这群满脸认真、手里还沾着泥巴的孩子,忽然觉得鼻子有点酸。
她放下药罐,整了整衣襟,郑重道:“昨夜我帮李婶接生,顺手给新生儿涂了温络膏防风。孩子落地第一声哭,我就知道——他能活得好。”
话音落下,孩子们齐齐欢呼:“放行!”
掌声雷动。
那一刻,不只是门槛重建,某种更深层的东西也被重新定义了。
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传遍七里八乡。
有人说苏家出了神童,有人说这是地脉显灵,更有老学究摇头叹道:“礼崩乐坏,娃娃竟也敢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