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你俩慢点走,锅里还煨着三十年的老汤呢(2 / 2)
他将纸交到念安手中,声音平静,却如惊雷落地:
“若遇极难决之事,可拆此信。”
谢云书话音落下,全场静默。
念安捧着那张薄纸,指尖微颤。
纸轻如鸿毛,却仿佛承载千钧之重。
她抬头望向谢云书,眼中满是惊疑:“信……是空的?”
谢云书唇角微扬,目光却未落在她脸上,而是越过人群,投向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
晨风拂动他半旧的青衫,袖口磨得发白,一如这三十年来他藏于烟火深处的身影。
“真正的答案,从来不在纸上。”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春雷滚过干涸的土地,“若事到临头,连问自己一声‘苏家人为何而立’都不敢,拆了信,也不过是一纸虚空。”
众人怔然。
唯有苏晚晴眸光一闪,忽然明白了什么。
她看着身旁这个男人——这个曾咳血三日仍记下菌种温变曲线的男人,这个在暴雪夜徒步十里为村民背药回村的男人,这个宁可自毁名声也要替她扛下族老诘难的男人……他从不曾靠锦囊妙计活命,他的智谋,早已融进这片土地的脉络里。
这张空信,不是留策,是试心。
他在试念安,也在试整个杏花村:当支柱离去,你们是否还记得,是谁教会你们用灰防滑、以菌代肥、借坡修渠、凭灯守夜?
罗十七忽然咧嘴一笑,拍了拍李小豆的肩:“听见没?咱们的本事,早刻进骨头里了!”
李小豆低头,攥紧了手中尚未送出的夜巡铃,忽地将铃铛系上了板车前辕,动作利落,再无腼腆。
就在这时,村中钟鼓楼传来三声浑厚鼓响——咚、咚、咚——沉稳如心跳,穿透朝雾。
紧接着,七十二亭灯火齐燃!
不是往日零星几点,而是自高岗至溪畔,由东岭到西坡,一盏接一盏,次第亮起,如同星辰坠野。
火光映照间,光影在地上流转拼合,竟幻化出一幅流动画卷:
幼童蹲在田埂上,手捏嫩枝,正学嫁接果木;
少年挥锄修整斜坡,石阶铺展如龙脊;
老翁执笔,在竹简上写下“轮作有道”四字;
妇人们围坐灶前,翻搅陶缸中的酱醪,香气似要溢出光影……
那是苏家三代耕耘的缩影——是苏晚晴一双手从贫土中刨出生机的轨迹,也是谢云书以病弱之躯暗织经纬的见证。
孩子们不知何时已列队而出,举着新制的小灯笼,奔跑在田埂上,口中齐唱新编的童谣:
“莫问归舟向何处,炊烟起处即吾乡。
一坛汤暖三十载,万家灯明谢苏郎。”
歌声清越,随风飘远。
苏晚晴站在板车旁,眼底泛起水光。
她没有说话,只是缓缓伸出手,轻轻挽住了谢云书的手臂。
他的手依旧清瘦,掌心却温热坚定。
两人并肩而立,望着这片被灯火点亮的土地,久久未语。
然后,他们同时迈步。
板车轮轴轻转,碾过春泥,发出细微而踏实的声响。
陶瓮稳稳立于车厢中央,棉布下的老汤仍在微微晃动,仿佛一颗不息的心跳。
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一直延伸到山道尽头。
而在他们身后,那口老灶的余烬深处,灶膛内最后一簇火苗轻轻一跳,锅中老汤再次泛起细密气泡——咕嘟、咕嘟——
像是谁在低语: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家喝汤。”
——而那封空信,静静躺在念安手中,仿佛一枚沉入深水的石子,无声酝酿着未来的惊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