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天地翻覆 > 第163章 字条的全球认可

第163章 字条的全球认可(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纽约曼哈顿的“全球地产论坛”现场,水晶灯折射出璀璨的光,来自28个国家的地产大佬、投资机构负责人围坐一堂。当主持人念出“恒基集团执行董事陈文博”的名字时,陈文博整理了一下西装袖口,起身走向演讲台。他手中攥着一个深蓝色丝绒盒子,里面装着那张泛黄的1997年字条——这张被恒基人视为“传家宝”的纸片,此刻正承载着一个东方家族的稳健哲学,即将站上全球行业的聚光灯下。

演讲台的大屏幕上,缓缓浮现出字条的高清影像:“高杠杆如饮鸩,稳字当头方长久;不贪最后一个铜板,不踩政策灰色线”。字迹遒劲有力,带着岁月的沧桑,台下立刻响起窃窃私语。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翻阅恒基的资料,更多人脸上带着好奇——这个在全球地产疯狂加杠杆的时代,却坚持“负债率≤25%”的港资企业,究竟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这张字条,来自1997年的香港。”陈文博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当年,我父亲陈启棠的一位挚友,因过度杠杆投资地产,在金融风暴中破产跳楼,临终前留下了这几句话。父亲将它装裱起来,放在办公桌前,这一放,就是17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西装革履的听众,继续说道:“2011年,内地房地产进入‘去库存’政策周期,高杠杆、拿地王成了行业狂欢的标配。但父亲指着这张字条告诉我们,‘风暴从不预告,贪婪必遭反噬’。于是,我们开始逐步撤离内地非核心资产,将资金转向伦敦、悉尼的优质商业地产,坚守三个原则:负债率不超过25%,自有资金占比不低于60%,坚决不碰高杠杆项目。”

大屏幕上随之切换出一组对比数据:2011-2014年,内地房企平均负债率从72%飙升至85%,而恒基全球资产负债率始终稳定在18%-25%之间;同期,内地30家高杠杆房企中,已有5家破产,12家出现债务违约,而恒基凭借伦敦金丝雀码头、悉尼情人港的稳定租金收益,年营收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倾听。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房价暴涨的内地市场选择撤离?”陈文博拿起丝绒盒子,轻轻打开,将字条举到胸前,“因为这张字条告诉我们,地产的本质是‘筑家’,不是‘赌局’。2013年,我们抛售北京2个非核心写字楼,当时有人说我们‘错失良机’,但三个月后,北京写字楼价格下跌8%,那些跟风拿地的企业被套牢;2014年,我们彻底清仓广州非核心资产,转而加码香港商业地产,而同年6月,高杠杆房企宏图地产美元债违约,负债120亿,老板跑路。”

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炫耀,只有历经周期后的从容。台下,全球最大的地产投资基金黑石集团亚太区总裁马克·施奈德频频点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新加坡凯德集团CEO林明彦拿出手机,给陈启棠发去一条信息:“您的字条,值得所有地产人学习”。

演讲进入互动环节,第一个提问的是美国华平投资的董事总经理张磊:“陈先生,恒基的‘字条原则’是否过于保守?在低利率环境下,适度加杠杆才能获得更高收益,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陈文博微微一笑,目光转向大屏幕上的字条:“张先生的问题,也是很多同行的困惑。但我们认为,‘稳’不是保守,而是对风险的敬畏。1997年的金融风暴、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证明了高杠杆的脆弱性。恒基的伦敦资产,年化租金收益5%,看似不高,但胜在稳定;悉尼的商业地产,十年间只涨不跌,靠的是长期运营,而非短期炒作。我们的目标不是做‘规模最大’,而是做‘活得最久’。”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稳’不代表一成不变。我们会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调整资产配置,但三个核心原则不会动摇。就像这张字条,虽然写于1997年,但它蕴含的风险哲学,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第二个提问的是中国内地某房企的董事长,他面露焦虑:“当前内地房企债务风险高企,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您认为我们该如何自救?”

陈文博的目光变得凝重:“自救的前提,是承认错误,放弃幻想。首先要降低杠杆,抛售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其次要回归主业,专注于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盲目扩张;最后要敬畏规则,远离灰色地带。这张字条上的‘不踩政策灰色线’,看似简单,却能让企业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他的回答直击要害,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马克·施奈德站起身,大声说道:“黑石集团决定,将恒基的‘字条原则’纳入全球地产投资标准,未来投资的所有地产项目,都必须满足‘负债率≤25%、自有资金≥60%、不碰高杠杆’的要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