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课·拆解“经验”迷思:一场关于方法论的思辨课(1 / 2)
——经验与经验主义的思辨课堂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经验”。你或许每天都在无意识地总结经验:比如摸索出早上几点起床能避开迟到、调试做菜时放多少盐口感刚好。但也常听到这样的提醒:“总靠经验会陷入经验主义”,甚至有人用“火鸡的悲剧”警示我们经验的局限性。那么,“总结经验”和“经验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李教授的“认知方法论”分享切入,用生活故事、实际案例结合心理学和哲学原理,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
先花三分钟梳理核心背景:有同学问李教授“归纳法是不是经验主义?火鸡不就是因为依赖经验才得出错误结论的吗?”李教授通过“做鱼香肉丝”这个生活化的例子,清晰区分了几个易混淆的概念——日常经验是从实践中积累的技能,比如知道用不同辣酱调味时要调整盐量;经验主义是一种认知方法论,认为知识只能源于感官经验,且不重视从经验中提炼通用规律;理性主义则相信能通过归纳法从经验中总结规律,比如精确算出300克肉丝搭配12克盐的比例。同时,李教授还解答了“听书能否替代读书”“《大宪章》是不是宪法”等问题,这些内容背后,藏着“认知效率与深度的平衡”“事物定义的本质”等深层思考。接下来,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一步步拆解这些知识点。
课堂对话:从“做菜”到“认知”的方法论思辨
李教授(手持一张手写菜谱,笑着走上讲台):同学们,先问大家一个日常问题——你们家里有人会做菜吗?如果做鱼香肉丝时盐放多了,通常会怎么补救?周游,你平时常帮妈妈打下手,来说说你的观察?
周游(略带腼腆地挠挠头):教授,我妈妈做鱼香肉丝从不用秤称重,每次放完豆瓣酱后,都会先尝一口,要是淡了就补点盐,咸了就加些糖或者香油中和一下。她总说“做的次数多了,手自然就有准头了”,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经验吧?
李教授(点头赞许):这正是我们要聊的“日常经验”——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的技能,不需要复杂的理论支撑,靠一次次试错就能找到适配的方式。那再问大家:如果有人非要制定一个“鱼香肉丝放盐公式”,比如“300克肉丝+1勺豆瓣酱(约4克盐)+1勺酱油(约5克盐)=额外补3克盐”,这种做法又属于什么认知方式呢?秦易,你平时喜欢研究逻辑思维,试试从这个角度分析?
秦易(翻开笔记本):教授,我觉得这应该是理性主义的做法。李教授之前提到过,理性主义相信能从零散的经验中归纳出可复用的规律,甚至能用明确的关系表达出来。就像这个“放盐公式”,其实是把做菜的经验转化成了可计算的规则,不管用的是哪种辣酱、火候大小如何,都严格按公式执行,这和我妈妈“靠感觉调味”的方式完全不同。
李教授:分析得非常准确!那新的问题来了——用“放盐公式”做出来的鱼香肉丝,一定比“靠经验”做的更好吃吗?许墨,你主修心理学,能不能从专业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许墨(推了推眼镜):教授,这其实涉及到“认知灵活性”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公式本质是“静态的”,它默认所有变量都是固定的:比如豆瓣酱的含盐量不变、火候对盐味的影响可以忽略,但现实中这些变量一直在变化——今天买的豆瓣酱可能比上次更咸,火候大了盐分会蒸发得更快,这些细节都是公式无法覆盖的。而“靠经验”调味的做法是“动态调整”,就像心理学里的“反馈调节机制”,每一步都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反而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烹饪环境。
李教授(竖起大拇指):说得太对了!这正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核心区别——经验主义不追求“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更看重“对具体场景的适配性”;理性主义则希望找到能覆盖所有情况的通用规则。李教授之前举过“自然语言处理”的例子,早期研究者试图归纳出所有语法规则,结果总结了三四万条规则后,依然会遇到大量例外情况,后来他们转变思路,通过记录海量语言现象,遇到类似场景直接匹配,反而让处理效果更精准。叶涵,你平时常用翻译软件,有没有发现这种“经验主义”的痕迹?
叶涵(立刻点头):有!我之前用翻译软件译“打卡”这个词,一开始它只会译成“che”,但后来我陆续翻译“上班打卡”“学习打卡”时,它会根据上下文调整——“上班打卡”还是保留“che”,“学习打卡”却会译成“rerd daily progress”。我觉得这就是软件记录了大量用户使用“打卡”的场景,靠经验匹配语境,而不是依赖一个固定的翻译规则。
李教授:没错!那我们再回到最初的疑问——“归纳法是不是经验主义?火鸡的悲剧是不是因为太依赖经验?”蒋辰,你平时喜欢研究哲学,结合“归纳法”的概念,聊聊你的看法?
蒋辰(沉思片刻):教授,首先要明确“归纳法”的归属——李教授之前强调过,归纳法其实是理性主义的工具,因为它的核心目的是从经验中提炼出规律。比如火鸡每天看到农夫出现就有食物,它由此归纳出“农夫来=有吃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尝试总结规律,属于理性主义的做法,而非经验主义。火鸡的悲剧不是“依赖经验”导致的,而是它的归纳属于“不完全归纳”——只观察到白天农夫来喂食的场景,没考虑到感恩节农夫来是为了宰杀它,样本的不全面才导致了结论错误。
李教授(鼓掌):这个分析太精彩了!大家一定要记清楚这一点——经验主义不重视归纳规律,自然不会犯“归纳不全”的错误;火鸡的问题本质是“理性主义的不完全归纳”,和经验主义没有关系。那数学里的“数学归纳法”和这种“不完全归纳”又有什么区别呢?秦易,你数学基础不错,给大家讲讲?
秦易:教授,数学归纳法是“完全归纳”,比如证明“1+2+3+…+n = n(n+1)\/2”,第一步要证明n=1时等式成立,第二步假设n=k时等式成立,再推导n=k+1时等式也成立,这样就能覆盖所有正整数,结论不会有例外。但现实中的归纳法,比如“300克肉丝配12克盐”,没办法覆盖所有变量——肉丝的新鲜度、辅料的用量都会影响最终口感,所以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只能做到“大概率正确”。
李教授:总结得很到位!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四个概念的区别:日常经验是实践积累的技能,经验主义是“重感官经验、轻通用规律”的方法论,理性主义是“重规律归纳、信通用规则”的方法论,归纳法是理性主义的工具(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接下来,我们聊聊李教授解答的另一个问题——“听书能替代读书吗?”周游,你平时有没有听“浓缩书”的习惯?说说你的感受?
周游:我听!比如《百年孤独》,我听书只用了25分钟,就知道了故事主线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还了解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后来我翻原着时发现,很多细节听书都没提到——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小金鱼的过程、乌尔苏拉晚年失明后靠触觉分辨物品的细节,这些内容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所以我觉得听书就像“看电影预告片”,能快速了解大概,但读书才是“看完整电影”,能感受到更多细节。
李教授:这个比喻特别贴切!李教授说过,听书有三个明显优势:节省时间、有专业讲解引导、能帮我们快速过滤书籍质量,但它始终无法替代读书。从心理学“认知深度”的角度来看,听书是“被动接收”,大脑不需要费力梳理逻辑;而读书是“主动加工”,我们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情节”“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深意”,这种“深度加工”能让知识记得更牢固。许墨,你能不能用“记忆曲线”的知识再补充一下?
许墨:教授,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只有经过“主动编码”的信息才能长期保存在大脑里。听书时,信息以“声音”形式进入大脑,没经过太多处理,很容易被遗忘;而读书时,我们会做笔记、划重点,甚至会质疑作者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主动编码”——把文字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记忆留存率会高很多。就像听书能知道“《大宪章》限制王权”,但读书能了解到它具体限制了哪些王权、背后有哪些贵族与国王的博弈,两者的认知深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