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深渊回响(1 / 2)
“深渊”级别的安全警戒,如同给719厂套上了一层无形的、却重若千钧的铠甲。厂区内部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往来人员的脚步更快,交谈更少,眼神中除了惯常的专注,更多了一丝凛然的警惕。林雪的安全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起来,如同一只巨大的、沉默的蜘蛛,将它的感应丝线延伸到每一个可能的角落,警惕着任何来自外部的窥探与渗透。
然而,真正的风暴,往往起源于最意想不到的维度。
“种子”的萌芽
最先察觉到异样的,是负责监控全球学术动态与尖端科技投资流向的“摇篮”协议子单元。一份来自北欧某小型、低调的私人研究基金会——“奥丁之眼学术信托”——的公开招标书,引起了分析员的注意。
招标书表面寻求的是“用于深空射电天文观测的、超高时间分辨率背景辐射波动分析算法”,要求算法能够从近乎纯粹的噪声中,提取出“具有特定统计规律性的、非随机的微弱信号模式”。
这本该是一份寻常的天文数据处理需求。但招标书中对“信号模式”的数学描述,尤其是其强调的“非高斯分布特征”与“长程时空关联性”的量化指标,与“探针”系统在早期研发阶段,用于从环境背景中识别“幽灵面纱”扰动信号的初级算法核心逻辑,存在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性!
这绝非巧合。
“奥丁之眼……”林雪看着分析报告,眼神冰冷。这个基金会背景错综复杂,其资金流向一直与数个以高风险、高回报前沿科技投资着称的离岸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是在研究星空,他们是在试图‘聆听’我们布下的‘网’!”
这份招标书,像是一颗悄然萌发的“种子”,表明对手已经不再满足于理论推演,而是开始尝试用间接的、迂回的方式,来触摸和验证“探针”系统的技术边界。他们试图通过公开的、看似无害的学术合作,来获取能够解析那种独特“时空噪声”的工具。
“伏羲”的险径
就在外部暗流涌动之际,“深羿”实验室内部,“伏羲”计划正沿着陈北玄所指出的那条“危险设想”的路径,艰难地跋涉。
季岚团队与紧急增援而来的几位国内顶尖量子信息理论学家组成了联合攻关组。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极度精密的实验,试图探测当“幽灵面纱”效应激发时,其影响范围内,经过特殊制备的量子纠缠态是否会发生超出常规理论预测的退相干现象。
实验环境被隔绝在多重屏蔽之下,要求近乎变态的洁净度与稳定性。任何一点微小的振动、一丝杂散电磁波,都可能毁掉耗时数日才制备好的脆弱量子态。
第一次尝试,失败。纠缠态在效应激发瞬间彻底坍缩,数据杂乱无章。
第二次,调整参数,失败。效应似乎并未对量子系统产生任何可观测的额外影响。
第三次,改变量子体系的类型和探测方式,依然失败……
连续十七次失败,耗尽了团队所有人的精力与耐心。那种在虚无中摸索,却始终触不到任何实质的挫折感,几乎要将人逼疯。
“我们可能真的走错了路。”一位量子理论学家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沙哑,“宏观的时空微扰与微观的量子退相干,之间的能级差距如同天堑。用这种强度的效应去影响量子态,就像试图用一声咳嗽改变一颗恒星的轨道。”
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
然而,在第十八次实验的数据流中,当“幽灵面纱”效应以一种极其特殊的、非对称的脉冲模式被激发时,监控屏幕上,那条代表量子纠缠保真度的曲线,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其短暂且微小的……反向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