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 第111章 省报内参的机遇,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

第111章 省报内参的机遇,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们猜对了一半。

他确实在憋大招,但这颗“炮弹”的目标,却不是小小的周海山。

他将李卫的关心抛在脑后,目光重新回到稿纸上。

这几天,他几乎翻遍了自己能接触到的所有资料。高建功赋予他的权力,让他得以像拼图一样,将安河县最真实的一面,一块块拼接起来。

他写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带血的现实。

他写乡镇财政的“吃饭困境”,为了发工资,不得不挪用项目款,寅吃卯粮,恶性循环。

他写基层干部的“责任无限状”,上面千条线,一票否决,逼得

他写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省市的文件精神再好,到了都没得到。

每一个问题,他都配上了最详实的数据和最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于那些堆积如山的报告和文件,真实得不容置疑。

但他没有止步于揭露问题。如果仅仅是抱怨和批评,那这篇文章就只是一份高级的“牢骚”,除了激起一些水花,毫无用处。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陆远话锋一转,开始提出他的“破解之道”。

针对财政困境,他提出了“县级财政统筹与乡镇项目打包”的新模式。

针对责任怪圈,他设计了一套“正向激励与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针对政策梗阻,他大胆建议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政策落地督导与反馈机制”。

每一个方案,都逻辑严密,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他结合前世的见闻和这一世在官场中的实践,呕心沥血的结晶。

整整一个星期,陆远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桌上,是一沓厚达三十多页的稿纸,标题被他用黑色的墨水写得力透纸背——

《基层之困:悬浮的政策与失声的土地》

署名,只有一个字:远。

他反复读了几遍,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心头剜下的肉。他知道,自己写的不是文章,是一颗重磅炸弹。

这颗炸弹一旦引爆,打中的可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僵化保守的体系。当然,也可能提前炸膛,把他自己,连同信任他的高建功,都炸得粉身碎骨。

普通报纸,发不了。也不敢发。

县里市里的媒体,更不可能。这篇文章,几乎把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都得罪了个遍。

陆远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

只有一个地方,能承载这颗炸弹的威力,并把它精准地投送到该去的地方。

省报内参。

全称《南江内参》,由南江省日报社内部编辑,不公开发行,只呈送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各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

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能影响一项政策的出台,甚至一个干部的命运。

这才是他真正的舞台。

陆远将稿纸仔细整理好,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用胶水封好。

做完这一切,他走到办公室的休息间,用冷水狠狠泼了一把脸,刮掉胡子,换上一身干净的衬衫。镜子里,那个双眼通红、不修边幅的“研究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永远沉稳干练的县委办陆主任。

他回到办公桌前,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了一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起。

“喂,王书记,您好,我是安河县的小陆,陆远。”

电话那头,传来了市纪委王书记那熟悉而威严的声音:“哦,是小陆啊,有事吗?”

陆远脸上露出了一个谦恭而诚恳的笑容,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与一丝“不好意思”的赧然。

“王书记,冒昧打扰您了。是这样的,我最近在工作学习中,写了点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斗胆想请您这位老领导给斧正斧正,指点迷津。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有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