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惊人的发现:癌症村的存在!(2 / 2)
接下来的几天,陆远没有再去找那位“奠酒店”的老大爷。他像一个真正的调查记者,开始了自己艰苦而细致的“田野调查”。
他不再是那个背着相机的“文艺青年”,而是换上了更不起眼的旧工装,每天清晨混在上班的人流中,挤上通往生活区的公交车。
他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社区诊所里。他借口自己“水土不服,总是咳嗽”,跟那些常年在此看病、输液的老人聊天。他从不主动询问病情,只是作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听他们抱怨昨晚又是一夜没睡好,听他们交流哪种止咳药水更管用,听他们讨论谁家的谁又住院了。
【细节捕捉】技能让他像一台精密的人形记录仪。他记下了那些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名字、住址和病症。他发现,几乎所有长期咳嗽的病人,都住在靠近排洪渠的东区。
他去工人俱乐部,不再找那个戴红袖章的大妈,而是跟几个退休的老头子下象棋。他棋艺拙劣,输多赢少,但每次输了,都会主动去小卖部买来瓜子和汽水。几盘棋下来,他成了棋盘边最受欢迎的“小林”。在楚河汉汉界的厮杀间隙,他总能“无意”中听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
“老方头不行了,昨天拉到市里抢救去了。”
“唉,又是肺上的事。他们那栋楼,真邪门。”
“什么邪门,就是离厂子太近了,那烟囱天天对着吹,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
“嘘……小声点,想惹麻烦啊?”
他甚至去了生活区唯一的小学。放学时分,他靠在墙边,看着那些脸色有些苍白的孩童,听着他们天真的嬉闹。一个孩子在追逐中摔倒,擦破了膝盖,流出的血,颜色似乎比正常的要暗沉一些。陆远的心揪了一下。
白天,他收集信息。晚上,他回到市区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廉价旅馆,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归纳、标注在一张从旧书摊买来的星钢生活区地图上。
一个个红色的圆圈,代表着他核实过的癌症或疑似癌症病例。
第一天,地图上只有零星的几个圈。
第二天,圈变多了,开始呈现出聚集的趋势。
第三天,当他把今天从一个社区卫生站护士那里旁敲侧击得来的几个新病例标注上去后,他停下了笔。
旅馆里昏黄的灯光下,那张地图摊在桌子上,看起来像一张爬满了红色毒虫的皮肤。那些红圈,以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密度,高度集中在紧邻排洪渠和厂区废气排放口的东区五栋楼里。
11号楼、12号楼、13号楼、14号楼、15号楼。
这五栋楼,像五座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孤岛,与生活区其他地方的零星病例,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癌症村”……
陆远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点燃了一支烟。他没有抽,只是看着烟头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微弱,却不甘熄灭。
这几天,他听了太多故事。
有结婚三年就守寡的年轻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眼神空洞。
有卖掉唯一的住房为儿子治病,最终人财两空,只能借住在亲戚家车库里的老夫妇。
有刚刚考上大学,却被一纸白血病诊断书打回原地的花季少女。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而在这里,这样的悲剧,竟成了日常。
系统面板上,“深入一线的记者”角色卡散发着微光,旁边显示着他的精神力正在缓慢消耗。这些天高强度的共情和信息处理,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这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作为一个演员,他习惯了抽离。但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很难完全抽离出来。那些布满血丝的眼睛,那些压抑的啜泣,那些在绝望中透露出的麻木,都像烙印一样,刻在了他的心里。
他知道,他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田野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没有一个字,但地图上那一片刺眼的红色,比任何雄辩的文字都更有力量。
可是,还不够。
这只能证明现象,无法钉死因果。他需要一把更锋利的刀,一把能直接捅破星钢集团那层厚厚铁皮的刀。
他掐灭了烟,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的另一个本子。那是刘福生给他的死亡名册。陆远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刘福生用铅笔新加上的一个名字和地址。
“石清源,原星钢集团环保科水质监测员,13号楼1单元101室。20年前因‘泄露机密’被开除。”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警告。
“此人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儿子死于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