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东稳西谋(1 / 1)
延安的指示电报传达到了济南的华东军区司令部。张百川拿着译电员送来的电报,仔细看了两遍,随即递给了身旁的参谋长张运逸。
张百川透着尽在掌握的沉稳:“中央明确了,我们华东军区的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现有根据地,并伺机向徐州方向发动进攻,进一步扩大和连接华东、中原。”
“中央要求我们,务必打好这一仗,彻底打通山东与苏北、皖北的联系。”
谢福治看完电报,点了点头:“中央的决策很及时。拿下徐州,津浦线就彻底被我们掐断了,华中、山东就能连成一片,这对我军未来的战略机动意义重大。”
张运逸走到作战地图前,点在徐州的位置:“徐州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鬼子在这里经营多年,工事坚固,驻守的虽然是第65师团等部,不算鬼子最顶尖的部队,但依托城防,也不容小觑。强攻的话,恐怕要费一番手脚,伤亡也不会小。”
张百川走到地图前,目光扫过徐州周边地区:“强攻是下策。我们要的是胜利,是有效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占领城市,而不是单纯的城池得失。”
“告诉前沿部队和情报部门,加强对徐州及其周边地区敌情的侦察,特别是鬼子兵力部署、工事构造、后勤补给线,还有伪军的动向和士气。我们要找的,是鬼子的软肋。”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提到了电报中另一个关键信息:“另外,中央也通报了,关于东北问题,目前国际形势复杂,苏、美、英等国正在谈判,存在苏联对日宣战,出兵我国东北,进攻关东军的可能性。”
这话一出,作战室里的几人都精神一振。副参谋长粟昱立刻说道:“如果苏联真的出兵东北,关东军主力被牵制甚至击溃,那整个华北、乃至全国的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是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量,一个可能极大地加速胜利进程的变量。”张百川肯定了粟昱的判断:“但是,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的变化上,苏联是否出兵,何时出兵,以何种规模出兵,都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自己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他环视了一下几位搭档:“因此,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华东求稳、求实,东北方向待机、预谋。 我们要立足自身,打好眼前的仗,同时密切关注东北方向的任何风吹草动。”
谢福治接口道:“司令员说得对,饭要一口一口吃。徐州这一仗,我们必须打好,打漂亮。这不仅是为了完成中央的任务,也是为我们自己积累更雄厚的本钱。只有华东彻底稳固了,我们才有能力和底气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更大规模的战略行动。”
“我同意。”张运逸也表示赞同:“我立刻安排参谋部,根据中央指示和司令员的意图,制定针对徐州的详细作战预案,重点是多套方案,包括围点打援、长途渗透、内部策应等等,不局限于强攻一种打法。”
“好,参谋长,这件事你抓紧。”张百川点头,随即又看向粟昱,“粟昱同志,你之前负责的关于北上战略的预案研究,不能停,还要继续深化。特别是要加入‘一旦苏联对日宣战,我军如何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向东北挺进’的相关内容。各种路线选择、后勤保障、可能遇到的阻力,都要有详细的应对方案。这件事,要秘密进行,范围控制在司令部核心层。”
粟昱立刻应道:“是,司令员,我明白,这是未雨绸缪,为历史性的机遇做准备,”
张百川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信任和期许:“放开手脚去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要的是一份能在关键时刻真正指导行动的方案,不是纸上谈兵。”
安排完这些,张百川对谢福治说:“政委,部队的思想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就辛苦你了。要让大家明白,打徐州,是为了更快地取得抗战胜利,是为了华东老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生日子,也是为了我们将来能有更大的作为,”
“放心吧,司令员,政治工作和群众支援这块,我一定落实好,”谢福治保证道。
会议结束后,张百川在代表徐州的标记和广袤的东北区域之间来回移动。
他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样平静。进攻徐州,是一场硬仗,但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这关系到华东军区能否真正站稳脚跟,连片发展。而东北那边潜在的历史性机遇。
他知道,他必须同时下好这两盘棋——一盘是立足当下的实战,另一盘是关乎长远的战略。任何一步走错,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通信员,”他沉声唤道。
“到,”
“记录命令:致各纵队并抄送鲁中兵工厂:根据中央最新指示,我部下一阶段作战目标已明确。各纵队需加速完成当前整训任务,提高战备等级,随时准备执行作战命令。兵工厂需确保弹药,特别是攻坚弹药的足量供应。华东军区司令部,张百川。”
命令发出,张百川深吸一口气。华东的土地上,一场大战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而在遥远的国际上,影响中国命运的巨大变局,也正在紧张的谈判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