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会议室里,死一般寂静!(1 / 2)
京城,中福集团总部。
董事长办公室里,
林满江挂断电话后,立即拨通了他在汉东的老熟人。
“行,我明白了。”
“连常~委会都没开?”
林满江皱了皱眉。
他刚才特意问了汉东省韦办公厅一位朋友,
对方居然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如此重大的事件,
省纪委直接带走一名正厅级干部。
按程序,应该先由汉东三大书籍碰头会议讨论,再提交省韦小组会议定性,最后由省韦常务会议决定。
这是规定流程。
毕竟,那可是正厅级的一把手,
还是双重管理的干部。
现在,他们竟然连常委会都没有走。
如果真开了常委会,
那位在办公厅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
“看来……”
“事情不小。”
林满江坐在椅子里沉思。
李文韬此去汉东,一定会找高育良省掌,
刚才电话里他也提到了要去向育良省掌道歉。
“道歉”这两个字,从李文韬口中说出,可不简单。
“我是不是也该过去靠拢一下?”
这才是林满江内心真正犹豫的地方。
随着局势越发清晰明朗,
前方的迷雾也正在慢慢消散。
前面站着的是柳和陈两个人。
相比起陈那一边的模糊不清,柳那边要清楚得多。
这才是林满江真正所思所想。
他最初的打算,是想脱离央企的束缚,
进入正府体系,走上仕途。
但随着上面的一些动作,
他也掌握了一些风声,
中福集团预计年中会进行重组。
届时,部分业务将整体划转。
至于这些产业最后归属哪里,
不是被其他央企接手,
就是被另外三大财团吸纳。
这些事自然不是他该操心的。
就算想关心,
他也确实没有那个权限和实力。
眼下,他的目标很明确——继续担任中福集团的党组书籍。
要知道,半年后的党组书籍可是正省级。
一旦外放,就是封疆大吏的身份。
中福集团内部,共有四大派系:
东北的孙家,掌握着重工业与轻工业;
汉江的裴家,把控着港口、物流、运输与能源;
天海的陈家,主导着金融、保险、证券和银行;
鲁东的秦家,则控制着文娱、地产以及军工等领域。
这四个派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形成,延续至今。
林满江作为一把手,并不属于任何一家。
如果他贸然靠向哪一派,立刻就会被调离。
至于他是否已经自成一派,
呵呵……
你想什么呢?
准确地说,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而已。
要是他敢私下搞什么小动作,
等待他的只会是卷铺盖走人。
当然,不只是他如此,
其他几大财团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在央企系统摸爬滚打多年的他,终于悟透了一个道理:
央企,是一个顶尖家族立足的根本。
它所起的作用,远超想象。
比如,你想培养自家的后辈,
大学一毕业就把他送进央企,
企业的晋升路径和机关单位是不一样的。
在单位里,要么拼能力、背景,要么靠熬年头。
但在企业,只要能干就行。
因为企业看重的是效益。
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三十岁当上副县级、正县级的人,真的不多。
越往基层,这种现象越少见。
可在央企系统,却并不少见。
一些二级子公司的一把手、二把手,三十五六岁就很常见。
所谓“二级子公司”,不是副市级下属单位,就是正市级单位。
不用多说,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第一个优势,就是一个字——快。
第二个因素则更加关键。
比如你去地方任职,
带一家大型企业去当地考察投资,业绩不就来了?
或者去某个地方挂职锻炼、积累资历。
很多挂职干部,都是自带业绩来的。
比如,宣传系统的人来挂职,
自然会大力宣传当地,
甚至连当地领导也会配合宣传。
你说,这些地方领导会不欢迎他们吗?
再比如,你去挂职时,带了家企业来投资,
你说地方领导会不会热情接待?
特别是这家企业还是国家的央企。
别说县级领导了,
恐怕市级领导也会对你毕恭毕敬。
再比如,家里孩子大了,想锻炼锻炼,
直接安排进企业,他的表现决定他的前途。
万一孩子干砸了怎么办?
企业亏损和行政失误,哪个更严重?
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行政失误,前途几乎就断了。
企业亏损,找个市场波动、业务调整的理由就行。
至于怎么安排这么多人,
呵呵……
随便一家央企,
下属的二级子公司都有十几家,
三级子公司更是多达几十家。
这就是为什么说,
央企是一个家族的根基所在。
这也是他敢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