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精盐司章程(1 / 2)
三日后的长安,杨铁信手中攥着半截刚冷却的钢条——这已是他连续第七次失败,指尖掐着螺旋钢条用力一压,“咔”的一声脆响,钢条断成两截,断面泛着刺眼的白,显然还是太脆。
“杨师傅,别急。”陈小九走来,手里拿着蓉娘一早蒸的粟米糕,还冒着热气,“精铁提纯本就不是一日之功,你这就泄气了?”
他将粟米糕递过去。
杨铁信接过粟米糕,苦笑一声:“你倒洒脱,这几日跟蓉姑娘把东市西市逛遍了。”
话虽如此,他还是掰了块粟米糕塞进嘴里,甜香瞬间驱散了几分疲惫,“对了,你说要给陛下献那盐焗鸡,准备得如何了?”
“正想着今日午后去看看买只仔鸡先试试,没想到……”陈小九话没说完。
门口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快步走来,“陈郎君,陛下传旨,即刻随咱家去宫中觐见。”内侍语气恭敬,却难掩催促之意,显然是陛下那边等着见人。
陈小九心中一凛:“盐焗鸡的事只能往后推了,杨大哥你接着琢磨钢条,我去去就回。”说罢跟着内侍出门,月白襕衫的衣角在晨风里扫过青石板路,留下一串轻快的脚步声。
穿过朱雀大街时,热闹非凡。陈小九忍不住放慢脚步,目光掠过街角一家盐铺——铺门前挂着的“官盐”幌子早已褪色,铺内掌柜正偷偷给一名穿绸衫的商人递着油纸包,油纸包沉甸甸的,不用想也知道是私盐。
他暗自叹气,若朝廷的平价精盐能早日推行,这般偷卖私盐的景象,或许就能少些。
到了太极殿后,两仪殿的台阶下,杜如晦与房玄龄正并肩而立。
两人都穿着紫色朝服,衣料上绣着的流云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只是眼窝下泛着淡淡的青黑,连鬓角的发丝都沾着几分灰败,显然是多日未得安歇。杜如晦脸更是色有点蜡黄。
杜如晦怀中紧抱着一卷厚厚的文书,纸页边缘被反复翻阅磨得发卷,边角处还沾着些许干涸的墨迹,文书封面用朱砂写着“精盐司章程”五个大字,笔力遒劲。
“陈郎君来了。”房玄龄最先瞥见陈小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刚让咱二人进来,你来得正好,一会儿或许还要问你提纯的细节。”
陈小九连忙躬身行礼,刚要开口,殿内已传来李世民沉稳的声音:“是克明与玄龄来了?还有宣德郎,一并进来吧。”
三人踏着金砖地面走进殿内,金砖冰凉,透过靴底传来阵阵寒意。
龙案后的李世民刚批阅完一本奏折,朱笔搁在缠枝纹笔山上,笔锋残留的朱砂在宣纸上洇出一点猩红。
“都免礼吧。”李世民抬手示意,目光先落在杜如晦手中的文书上,“精盐司的章程,拟妥了?”
“回陛下,臣与玄龄反复商议,结合户部、刑部的意见,拟定了这章程,涉及生产、贩运、售卖三方面,共七十二条细则。”
杜如晦上前一步,双手将文书奉上,动作恭敬而稳定,袍角扫过金砖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其中生产环节,臣等参考了陈郎君之前提的提纯之法,做了详细规定。”
内侍将文书呈到龙案上,李世民翻开首页,宣纸上的小楷工整如刻,字字清晰。
他的目光扫过“精盐司设监正一人,由五品以上官员专任,下辖生产、贩运、售卖三署,各署设监丞二人,主簿十人”的条目,指尖在“监正”二字上轻轻一顿,墨色的字在他指腹下微微凸起:“监正之位,关乎精盐命脉,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房玄龄上前一步,袍袖轻拂,沉声道:“臣举荐吏部郎中张正鹤。此人清廉持重,去年核查江南盐税时,曾顶住地方豪强压力,揭出三州官吏与盐商勾结案,追缴欠税两万贯,可见其胆识与魄力。他祖上也是商人,对盐务颇为熟悉,且不畏世家势力,是此职的不二人选。况且,此人乃是陈小郎君的举荐人,于公于私,想必都能做好此事。”
“张正鹤……”李世民沉吟片刻,指尖在案上轻叩,发出规律的轻响,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他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那个面色黝黑、说话掷地有声的官员——去年江南盐案,张正鹤单枪匹马深入盐商私仓,面对持刀护卫毫无惧色,硬是凭着一道圣旨和一身正气封存了仓库。
当时盐商请来当地刺史说情,他当众摔碎了刺史递来的茶盏,厉声道“官盐乃国之重器,岂容尔等中饱私囊”,此事当时还在朝堂上引起不小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