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玻璃销售代理权(1 / 2)
腊月的长安,寒风卷着碎雪掠过朱雀大街,吹不散东市一家新店前的热闹。
暗红牌匾上“御品琉璃阁”五个金字,引得往来行人驻足——这是内侍省新开的第三家玻璃制品店,前两家在西市和朱雀大街北段,开业不过半月,柜上的玻璃镜、水晶盏等玻璃制品便被抢购一空,连带着小酒杯和玻璃珠子都成了长安人追捧的稀罕物。
“听说了吗?西市那家玻璃店摆的两尺穿衣镜,昨日被凉州来的胡商以五百贯买走了!”
两个在街上巡视的金吾卫在闲聊。
另一个拉着同伴,手指戳向店里斜对着的镜子,“你看那面穿衣镜,三尺六寸高,据说比皇宫里皇后娘娘用的只矮三寸,连鬓角的碎发都看得清!”
“何止啊,这面在这店刚摆上的穿衣镜,上面边角还描着曲江宴饮图,听说崔家的人都来看了三回,想要买去做彩礼!标价一千贯!”
“我那小丫头昨日哭闹,就为了要个玻璃珠串子,说隔壁阿姊有一颗,非得要。”
议论声中,几个穿着锦袍的外地商人正围着柜台,对着一只描金玻璃盏啧啧称奇。
其中一人是扬州来的盐商,手指摩挲着盏沿的缠枝纹,捻着胡须道:“这物件若带回江南,怕是能卖出十倍价钱。只可惜长安这几家店限购,每人最多买两件,何时才能让咱们这些外乡人也能多囤些货?”
旁边的岭南商人接话:“可不是嘛!我家主母要我带十面方镜回去,如今跑了三家店,才凑够五面。若能在广州开家分店,何愁赚不到钱?”
这话道出了不少外地商人的心声。
说这话的自然会行动,几日内,来自淮南、河东、岭南等道的商人便联合起来,托相熟的官员递上奏折,恳请陛下开放玻璃制品在各地的销售,也好让天下人共赏这“天上仙物”。
奏折堆到李世民案头,他正对着一面新制的穿衣镜整理朝服。
李世民扬了扬手里的奏折对内侍说:“今日陈睿带青雀汝南去草堂村看玻璃制品了,你派人去趟草堂村,问问陈睿,各地想开玻璃店,这事可行?他若有主意,让他细细说来。”
内侍领命而去,安排人快马加鞭去草堂村问话。
草堂村的玻璃工坊里倒是热火朝天
陈睿正带着李泰调试做玻璃温度计,一根细长的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随着温度升降缓缓移动。“你看,这液柱升得越高,说明越热。”
李泰眼睛发亮,手指戳着玻璃管:“这挂在宫里测寒暑吧?”
“当然能。”陈睿刚要细说,就见李世民身边的内侍掀帘进来,忙迎上去:“咦,中使怎么来了?”
内侍把李世民的问话一说,陈睿略一思忖便有了主意,对来人道:“劳烦中使回禀陛下,玻璃可以往各地卖,但有三事需说清。”
他取过纸笔,边写边道,“其一,玻璃是稀罕物,得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卖高价,不能贱了去,否则既伤了长安的生意,也让百姓觉得这物件不值钱;其二,工坊绝不能往外地迁,秘方得攥在长安手里,所有货都从长安发,免得手艺外传,让外邦学了去;其三,外邦也能卖,但得由咱们指定的人经手,不能让胡商自己乱来,免得他们趁机抬价,坏了咱们的名声。”
内侍把话记在心里,又问:“那各地的店,总不能让内侍省一家家去开吧?咱们哪有那么多人手?”
“这正是要琢磨的。”陈睿笑道,“中使稍等,我这就写个章程。”
不多时,陈睿递上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上写着“玻璃制品分区代理竞标手册”。
王德接过一看,里面字迹工整,条理分明,不由得赞道:“陈郎君真是快手。”
带回宫时,李世民正与长孙皇后看新贡的蜀锦。
明黄色的锦缎上绣着鸾鸟衔枝纹,皇后指尖拂过丝线,笑道:“蜀地的织工越发精进了,这颜色比去年的鲜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