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2 / 2)
淳安县各乡共有社学五十余处,大都小得很,三两间屋子几张书桌而已,此外还要拨几亩官田当做学田。虽然简陋,但也为很多穷人家孩子提供了启蒙渠道。
王塾师已经任教十几年的花溪社学,就是淳安县官办社学中一处。当年他也是屡考不中的穷童生,日子苦的过不下去,但在同村王大户的帮助下,得了一个官办社学塾师位子,从此才有了饱饭吃。
原本这样平平淡淡一辈子也不错,却不料飞来横祸,这次他也被列入了罢斥名单里王塾师还想把这个位子传给儿孙。
介绍完自己的处境,王塾师期待的望着便宜女婿,他一无人脉二无钱财,想保住铁饭碗,也就在方应物这里有点指望了。
方应物若有所思片刻,一时忘我的赞道:“大宗师所做很不错罢斥混日子的不称职塾师,另外选用水平更高的候补生员充任,同时又给他们起复的希望,这样是好事
社学教学水准必定会比从前要高的多,可谓造福吾乡,善莫大焉,想上进的学童们要受益匪浅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若能长此以往的推行下去,不失为一大良政”
八股文是很训练逻辑能力和套话能力的,方应物忍不住高屋建瓴、高瞻远渡、高谈阔论一番,指出了大宗师这次举动的重要意义。但说着说着却发现王塾师脸色不对,变得越来越黑
他这才想起,老泰山就在被罢斥的一批塾师之内,自己说“混日子的不称职塾师”,不经意也把他老人家扫了进去。自己刚才的阶级立场很有问题啊
兰姐儿提着热茶壶进来,为夫君和父亲倒了茶水,化解了此时的尴尬。
沉默了片刻,方应物挠挠头,斟酌着意思说:“整个花溪地方,十几年来就出了家父一个秀才,而且还是家父天赋出众因素多一点;
况且连童生也没出几个,至于我,更是投机钻营因素多一点。所以花溪社学的成绩实在拿不出手,您老人家这塾师确实不是很”
“你想说这是老夫误人子弟么”王塾师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吹胡子瞪眼质问道。
方应物想起来,自己刚穿越的第一天就被社学拒之门外。不由得暗暗叹道,自己这老泰山,说误人子弟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
“好罢,老夫确实不是很周到,但花溪地方向来就没有文风,都不用心向学,社学就像是摆设,多少年不出人才能怪得老夫么再说,你想帮理不帮亲吗”
方应物打个哈哈,“我随口说几句,老泰山言重了”
王兰在一旁说好话恳求道:“父亲那里别无产业,若失了社学塾师位子,日后一家人不免要有饥寒之虞。实在无奈,还请夫君伸一把手。”
方应物考量一番,抛开知道李士实大宗师四十年后造反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他眼下所作所为绝对称得上尽职尽责,实乃循吏也。
不在府城偷懒,亲自按临县里,这是不辞辛劳;采取糊名方式,对考生一视同仁,这是杜绝私情;裁汰罢斥不合格生员和塾师,这是勇于任事。
但是人情摆在这里方应物叹口气,对王塾师父女二人道:“我与大宗师素不相识,又只是个小小童生,你们想让我怎么办
还有,我自己这次道试中不中秀才,全捏在大宗师手里。你们让我去通关节,万一恶了大宗师,叫我丢掉秀才功名,岂不得不偿失”
兰姐儿闻言现出担忧之色,心里比较了片刻,觉得还是夫君功名更重要。
她便扭头对王塾师道:“父亲,这回不如算了,日后再慢慢寻计。眼下正是夫君搏取功名的要紧时候,不要节外生枝了。”
王塾师却满怀信心的说:“老夫知道贤婿一定有法子。”
方应物无奈暗示道:“何必急于一时,忍一忍罢。大宗师乃朝廷钦差体制,不可能长久留在淳安县,他总会离开的。”
王塾师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
“等大宗师走了后,县里还不是汪县尊说了算,到时再想法子与汪县尊说说情罢现在去触大宗师的霉头,如同火上浇油,这不划算。”
王塾师放松下来,连连点头道:“好,好,要得就是这话,如此老夫后顾无忧了。”
方应物忍不住取笑道:“你老人家其实早已想到,就等着我这句话罢”
虽然李提学会离开,但三年内仍旧是浙江提学官,以汪知县的性子,真不知道他敢不敢擅自修正李提学的措施。不过方应物此时当然不会大煞风景,将这个忧虑说出来自寻烦恼。
王兰留了父亲吃午膳,便转身去烧火煮饭了。方应物与王塾师继续闲聊:“大宗师一口气发落了十几个生员,难道别人就忍得住这口气”
“不满的人多得很,尤其这次裁汰生员几乎都是出自大户人家。他们或许不上进,一直躺在功名上混日子,但一下子被剥夺掉功名,当然是很难忍”王塾师叹道。
虽然王老先生也遭了池鱼之殃,暂时丢掉铁饭碗,但李大宗师这种不畏豪强、一视同仁的作风,还是很令他肃然起敬,不得不赞一声好官
连方应物也迷惑了,未来的大反贼怎会是如此廉介正直的人物
难道他是日后受了什么刺激,性格大变走极端,才回去跟着宁王造反亦或是他如今以三甲末尾之身,来当浙江提学官,必然饱受各种非议,所以憋着气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
但方应物又隐隐约约觉得不是这么简单,否则商相公提起此人时,态度为何那般玩味
方应物突然发现自己有个疏忽,在倦居书屋时,一开始因为能在商相公身边混资历而兴奋,后来天天被八股文整的欲仙欲死,结果忘了探听商相公关于大宗师的口风。
他敢肯定,商相公肯定知道些什么。
方应物又和王塾师聊了几句,忽见一个村民气喘吁吁的跑到堂下,对方应物大叫道:“有大官队伍到了下花溪,打听着要找小相公你,那边乡亲传了话过来”
方应物吃惊道:“大官什么大官”
那人答道:“我不清楚,只是听说穿着大红袍”
红袍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