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2 / 2)
天色到了傍晚,又有家里人求见,原来是奉了父亲方清之的命令传话的。“小老爷大老爷说,今晚能否回家听训”
方应物立刻答道:“县衙公务繁忙,千头万绪尚没理清,焉得有闲”开玩笑,谁知道那永平伯有没有继续派人在外面堵着,万一出去被围攻殴打,那丢脸就丢到家了。
“大老爷还说了,小老爷你若勤于王事,理当鼓励。不过也不能误了参拜天子之礼,明日早朝须得去上。”
什么当知县还得上朝方应物把娄天化招来问道:“附郭县官员需要上朝么”
娄天化挠挠头,“顺天府、宛平县、大兴县官员虽为地面官,其实也都属于京官,按规矩说应该去上朝。
只是每天清晨上朝实在辛苦,又因为陛下宽仁纵容,故而这十几年来,许多大臣都是有去有不去的,松散的很,听说缺席半数都是常事。京城府县官员更是乐得轻松,除非初一和节日大朝会,一般都不去朝参了。”
听完娄天化解释,方应物感觉很古怪,怎么这上朝有一种上辈子大学课堂的即视感那时候,上课缺席一半也是家常便饭,除非知道要点名或者期末划重点。
只能说,中华文化传承果然源远流长哪另外,父亲怎的忽然传话说叫自己明天上朝莫非是得到了内部消息,明天早朝要“点名”
话说回来,这还是方应物第一次正儿八经的上早朝,作为一个初哥,还是小激动了一下,当然也没到辗转反侧的地步。还有,早朝时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场合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优势的场合。
一夜无话,到了日次天色还没亮,方应物便被叫醒,然后匆匆忙忙上了轿子往南边长安右门赶路因为县衙地理位置的缘故,方应物比绝大多数朝臣的路程都要远。
这时候应该不用担心,那永平伯胆子再大,也不能此时动手。到了长安右门外,便看到很多其他朝臣聚集在这里,并三三两两的穿越城门向里面步行。
方应物下了轿子,在城门口处登记过,便独自随着人流进了皇城。朝会开始之前,大臣们只能在午门外等候,其中文官在东边,武勋在西边。等得到号令,便分别从午门的东角门和西角门进去。
方应物站在东边文官人群里,但没有拉帮结伙的搞交际,只是明亮的目光不停地往西边武勋人群里逡巡像是潜伏的猛兽寻找着自己的猎物。未完待续
s:昨天周一,实在没空,晚上才写了点,因为考虑后面剧情可能会修改,所以拖到现在发。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了,应该会多写点。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宫门舌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随着啪啪啪的鸣鞭声响过,钟磬悠悠、旗帜招展、仪仗万千,这才是正牌的朝会仪式,绝非那让方应物颇为享受的山寨版排衙可比拟的。文 馆o
在大汉将军和锦衣侍卫的拱卫下,在中书翰林侍班的陪同下,大明天子朱见深慈眉善目的端坐于奉天门金台上,等候着文武百官的山呼舞拜。
最近朱见深有点不痛快,为了一些事被大臣们惹得烦不胜烦,于是他决定狠狠的报复一次,祭出自己隐忍已久的大杀器那就是朝会点名
真当他这双高高在上的龙目是睁眼瞎么真当他看不出两千人朝拜与一千人朝拜的区别么有时候更过分,竟然只有几百人来朝拜
如果早朝上拿着花名册点过名后,发现有很多大臣偷懒没到,那就是铁证如山朝臣还有什么脸敢犯颜进谏还有什么脸敢劝他勤政
呵呵呵呵朱见深有点小激动。早在十年前他就产生这种念头了,然后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纵容大臣偷懒。到如今,收网时刻即将来临
想至此处,朱见深满怀期待,极目眺望正前方远处的午门。那些朝臣马上就要从午门列队进来,然后趋步穿过金水桥,匍匐在自己脚下这片广场上山呼万岁。然后,自己就要下旨清点人数
啪啪啪的鸣鞭声响过,呼呼呼的一阵风儿吹过
午门除了值守的亲军官兵和太监,却没有一个人从午门进来本该充实起来的广场除了杨柳飘絮之外。依旧空荡荡的,寂静的令人不安。
这这是怎么朱见深对左右问道。一着急犯了结巴。
按照规矩,朝会上不会有太监出现。在天子左右有文有武,武官就是锦衣卫官,而文官就是侍班文臣,一般是由四名中书、翰苑词臣轮班侍从的由此也可见词林官的清贵之处。
今日轮到侍班的词臣谢迁便上前对锦衣卫官问道:传旨看看怎么回事
话要从头说起,却说在午门外面,等待上朝的大臣以甬道为界,文东武西壁垒分明。西边武臣班位里,公侯伯驸马团队位于最前方,然后才是都督府、亲军二十二卫、京营的武臣。
这时候离早朝还有段时间。大家互相闲聊,并没有严格按着班位列队。在这个略混乱的局面下,方应物能够不安分的悄悄向前走过去,没有引起太多注意,而他的目光一直盯着公侯伯圈子。
在这几年,大明勋臣长寿者很多,能在青年继承爵位的更少。方应物目光所及大都是中老年人士,年轻俊秀寥寥无几,不用别人介绍。很容易的便能锁定了目标。
永平伯安知头戴进贤冠,身穿大红朝服,正在与一干叔伯打圈作揖。因为二十几岁年纪的缘故,他站在勋臣群体里颇为醒目。又因为辈分岁数小,所以礼就要多。
大明勋臣主要有两种流派,一是得自太祖开国时分封的勋臣。二是得自太宗靖难时分封的。其他的也有,比如以外戚封爵的。以武功封爵的,但还不是主流。
土木堡之变前。勋贵在朝政上还有不小的影响力,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廷动荡了几次,不知不觉间勋臣渐渐就靠边站了,实际上已经无法决定朝政走向。
永平伯安家这勋位得自于太宗文皇掂师靖难,是所谓的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这支流派当然以英国公为首,安小伯爷刚刚拜过了现任英国公张懋,便迅速远离了几分。
盖因英国公生性比较直,安小伯爷对他心中畏惧又与他不熟,没什么共同语言,不敢在左右久待。
忽然间,不知有个什么东西套住了脖子,安小伯爷下意识地用手拉扯,却见是个牛皮索。
再顺着牛皮索瞧去,另一端是一个看起来比他还年轻的文官,正紧紧地拉着牛皮索不放,但那人的目光却带着几分戏谑,像是看到了猎物。
眼前这位他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