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官 > 分节阅读 386

分节阅读 38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方应物站了起来,“敢问父亲大人,你突然现身左顺门,莫非是前来劝告吾辈散去的”

“唔”这话不好回答,方清之不想承认,但也不能否认,正在琢磨措词时,又听到方应物抢先发话了。

方应物的口气非常严厉,“若是如此,儿子深为父亲所不取也如今宫中妖风阵阵、邪气遍布,朝堂诸公有目共睹,难道父亲你看不到

正当吾辈奋力之时,百余正人聚集在此,欲以忠肝义胆,凡是来劝阻者,何异于助纣助虎为患”

“唔”方清之瞪大了眼睛,儿子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喷他反了,简直反了

方应物并不给方清之任何说话机会,高声叫道:“若父亲真是奉召来劝阻我等,还请免开尊口,以免脏了儿子我的耳朵吗,更不要叫儿子我瞧不起若父亲大人没有劝阻的意思,还请父亲大人回转进谏天子,为天理正气尽到一分心力”

被儿子骑到头上接连训斥,哪个父亲能忍受得了方清之气的手指哆嗦、脸色发白,最后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毫不犹豫的离开了左顺门这个是非之地。若不是不想太过于家丑外扬,非要家法侍候不可

刘棉花忍不住偷偷对方应物竖了竖拇指,算是点赞了。其余众人目瞪口呆,没想到事情竟然可以如此解决,方应物上去喷几句就把方清之喷走了

不得不说,这事也只有方应物能去做,其他人想做也做不了。道理很简单,别人家的孩子别人能打,外人却不能打;不,是别人家的爹别人能训,外人却不便训责,不然要遭父子两人份的记恨。

却说怒气冲冲的方清之刚走下台阶,便忽然有所醒悟拍了拍额头叫一声“为时不晚”。

再回到文华殿,方清之奏道:“臣奉旨出左顺门,话尚未说得几句,却横遭小儿辈叱骂,实在不堪其辱而回。故而不能完旨,特向陛下请罪”

梁芳冷笑道:“对面叫骂几声,就把方学士你堵回来了分明是办事不用心。”

方清之毫不客气的反驳道:“你行你上啊”

梁芳顿时语塞,一想到外面有方应物,梁太监就感到头皮发麻,他怎么可能喷得过方应物大概换成谁去也是自讨其辱。

方清之又对天子奏道:“事情因梁芳而起,不如遣梁芳出左顺门安抚人心,也算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梁芳绝对不敢去左顺门那里,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恃天理正义的大臣发起疯来会做出什么事。

当年有个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被发疯的文官们群殴致死的,他梁芳此时正在风暴眼上,不能不吸取教训加倍小心。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章 活到老学到老

见方清之扯了几句后,天子目光落到自己身上,梁芳忽然打了个哆嗦,不会真让自己去当解铃人罢

如今天子想要摆驾回宫,那帮大臣却堵在了必经之地左顺门,而自知理亏的天子又不想亲自与之纠缠,肯定要想个法子化解掉,最起码要把回宫的道路清理出来。

先前派出覃昌,被顶了回来;后来又派出方清之,被“喷”了回来。眼下若想死马当活马医,貌似也只有他梁芳这个死马了。

心念及此,梁芳大急,早知道今日出门前该看黄历,不该在天子身边晃悠眼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天子说出口,否则金口玉言覆水难收,自己不去也得去了

其实成化天子并没有让梁芳出去的意思,一是知道梁芳出去肯定没用,且不提梁芳本人没有这个能力和威望,更重要的是今日伏阙的根子并不在梁芳身上。

二是把梁芳这个导火索人物丢给伏阙百官,岂不说明他朱见深示弱了成化天子不想丢这个脸面。

但天威莫测,梁芳又哪里敢确定又哪里敢去赌于是梁太监再次献计道:“皇爷为今之计,须得王霸杂用文武兼施不然朝臣必然得寸进尺,不明雷霆之威”

镜头转回左顺门,在方清之离开后,左顺门里又恢复了平静。只有几列侍卫亲军和当值太监面无表情的盘踞在门里,一声不响一动不动,宛如泥塑木偶。

“忠孝不能两全”的方应物又一次成功完成了使命。正要挥手自兹去深藏功与名。却被刘棉花轻声叫住:“你别欲盖弥彰的往后面藏了,在老夫身边就好”

方应物无欲则刚。对此本无所谓的,立足于落后刘棉花半个身位的地方。

刘棉花出神的望着左顺门。又一次被不可预测的未知数而纠结。方清之回去后,天子又会派出谁来又将要怎么办

不明不白的等待是一件倍感煎熬的事情,刘棉花忍不住主动找方应物闲谈起来,“依你看来,今日之事将会如何了局”

方应物顺口答道:“不外乎几种,最好的结果是陛下虚心纳谏,顺从吾辈所请,金阙太平玉宇澄清,如此自然皆大欢喜。

刘棉花虽然因为陷入“打无把握之仗”的境地而不安。但并不意味着智商降低,当即否定道:“这可能性不大”

方应物又道:“既然如此,那么文的使完后,也许接下来就要动武。”

“动武”刘棉花目光一凝,若有所思。

方应物侧头望向左顺门,悠悠道:“或许在下一刻,就要从门内杀出数十名锦衣大汉,然后拖着吾辈去打板子,说不定旁边还有梁芳唱数监刑。”

刘棉花闻言神情古怪起来。“你是说廷杖么”

廷杖顾名思义是一种责罚,在国朝初年还是个挺耻辱的事儿,但不知怎的,近些年似乎有些变味了。

成化朝初时。有个组合叫翰林四谏,因为敢于犯颜进谏而挨了廷杖,此后便名动天下、朝野追捧。从那之后。廷杖仿佛莫名其妙的掺进了其他意味,不知不觉间变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情。挨廷杖也成了一种伟大光正的图腾标志。

当然,到了成化朝中期时又有方家父子继续发扬光大。成功将下诏狱也变成了与挨廷杖并列的标志,并踏上了荣耀的巅峰,这就是另一段典故了。

不过成化天子毕竟不是什么强势君主,只是一个躲进宫里当宅男的天子,不爱与外朝打任何交道,反正有纸糊阁老们在中间当缓冲挨骂。

这导致成化朝直接君臣冲突也就那么几次,廷杖诏狱事件总数并不算多,可以勉强看做可遇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不然方家父子下诏狱也不至于如此轰动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