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风起明末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摊丁入亩,废卫所,改军制(5k)

第五百一十九章 :摊丁入亩,废卫所,改军制(5k)(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臣非否定太祖圣明,实乃时移世易,今日欲强军强国,必行改革。“

说到此处,陈望略作停顿,等待着众人的反应。

殿内武官个个面色惨白。这些世袭罔替的军户将领,他们的爵位、田产、私兵,皆系于卫所制度。

如今陈望一言就要将其连根拔起,但却无人敢出声反对。

这些勋贵武臣们,在土木堡后一直被文官们压得死死的。

眼下朝会之上,一众文官尚且不敢言语,他们哪个又敢冒头。

陈望等了些许的时间,见到没有任何一人跳将出来,这才继续说道。

“故臣请,尽废内地一应卫所,改行募兵,择精壮者入伍,厚其粮饷,严其训练。”

“九边重镇,暂保留卫所建制,但也需严加整顿,清除空额,重振军备。”

隆武帝神色平静,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神情各异的群臣,最后才落到了陈望的身上。

看着陈望的身形,隆武帝的眼神复杂。

满朝朱紫,衮衮诸公,此时却被陈望一人压的喘不过气来。

唯一敢当朝出言的马士英,也不过是奉着陈望的命令被迫站了出来,为新政略作铺垫罢了。

这些政令,在隆武帝看来,无一不是现在对于天下最好的良法。

但是这些良法,想要推行下去,却是难之又难。

当今天下,能够真正推行这些改革的人,唯陈望一人而已。

若无陈望,纵使他贵为天子,深知这些政令之善,也断难推行。

这些政令只怕刚刚提出,便会受到满朝臣工的攻讦,决计无法推行下去。

隆武帝心中轻叹了一声,若说他此前心中尚存些许不甘。

那么在细阅陈望所呈新政条陈后,他已明白自己与这位燕国公的差距。

但是当陈望将这些政令递交他的案前之后,隆武帝便知道,自己和陈望相比,到底相差的有多少。

手握重兵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

没有军权的皇帝,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傀儡罢了。

这些年来,与其说是朱家天子在统治天下,不如说是那些掌握实权的文官在把持着朝政。

万历爷闹了这么多年,国本之争到底还是没有争过。

身为皇帝,连传位与谁,连立谁为太子都没有办法决定。

这,算是什么皇帝?

什么手握王爵,什么口含天宪,不过只是一个可怜无助的孤家寡人罢了。

说落水就落水,说病死就病死。

“卿言,废除各地卫所,改行募兵之法,朕以为确实可行,卫所之制沿袭至今,确已弊病丛生,理当废除。”

“只是,废除卫所,改行募兵之后,天下应设多少军镇,又应用什么样的办法,爱卿心中可有章程?”

陈望拱手肃立,声音沉稳的回答隆武帝的询问。

“陛下明鉴,臣心中确实已有腹稿。“

隆武帝微微抬手,示意陈望继续陈述。

陈望微微躬身,正声道。

“如今国家,有两京十四省。

“两京除去京师戍卫之外,各设三镇之兵合计十八万,以护卫京畿,辽东、陕西、山西三省地阔广袤,为军备重镇,也应设三镇守备,各置兵马十万。”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应设两镇,置兵马八万,或分南北,或分东西,相互呼应。”

“余众八省,只需要设一镇以戍卫即可,置兵两万。”

“两京十四省,共设镇戍军镇二十九,置兵马一百零六万人。”

“除此之外,京师戍卫,单设京畿军团,练兵马十六万,用以节制天下。”

隆武帝微微皱眉,继而道。

“天下兵马合练一百二十二万之众,所耗之资,燕国公可有核算。”

陈望从容奏对。

“如今募兵军饷,大部分每月在一两左右,边军每月军饷一两半,京畿军团依照边军军饷发放,所以月应给军饷一百四十五万两,年给一千七百四十万两,算上各级军官年俸,年军饷支出在两千万两之上。”

“如此巨额军资,尚不算武备在内,国家如今废除三饷征收,难道可以维持?”

隆武帝微微前倾身躯,手指无意识的轻叩着御案,军费耗资如此之大,实在是让他疑惑国家如何支应。

前面三条关于吏治、赋税的改革,他都认为颇有见地,值得推行。

唯独这最后一条改革军制的内容,隆武帝却认为颇为不妥。

如今三饷废除,单单一项军费的支出,便要两千多万两,这里的亏空便有五百万。

国家要运作,朝廷要发俸,地方需要维持,也需要银钱,这一年下来怎么也得数百万两,陈望此前又说发养廉银,按照陈望所说的发放。

大明有一千多个县,光是县令,按照两百两的标准发放,就是二十多万两白银,其上的州府又是一笔支出。

整个朝堂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众多,怎么算也得多出超过百万的俸禄。

更不必说各地武装军队需要更新武备,刀枪剑戟、火铳火炮,这样以来又多了许多的开支。

只怕是再怎么节约,每年的亏空也要到千万之巨。

“陛下尽可放心,此间种种皆以经由臣下幕府参谋核算。”

陈望躬身施礼,声音平稳有力,目光微垂,避开了隆武帝探询的视线

“如今天下之兵尚只有五十余万,此间改制,也会徐徐图之,军费支出暂时不过千万。”

“臣下还有诸多开源节流之策,足以支应国家运转。”

陈望并没有解释的想法。

清朝的顺治康熙年间,人口因为战乱大为减少,比起明末之时减少了数千万的人口。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仍然一年可以征上差不多三千万两左右的税赋。

足可以见这些士绅官宦们到底是贪下了多少的银钱。

而且这还是没有推行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些举措的时候。

明朝很多的税赋,实际上都是收不上来的,商税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恢复民生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

同时为了体恤百姓,又规定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后面又定下了很多的日常用品免税。

明初商税收取,一年竟然只有二十万两。

《明神宗实录》记载的有一段话。

“云南原无茶税,惟永平府地方设有税课司,岁办该银一十六两。近该衙门题行考察,续奉诏旨,姑留升任。”

一府的茶税,竟然只有一十六两,足以见税赋之低。

实际上明朝的正税并不高,但是地方各种名头的苛捐杂税却是多的如天上的繁星,小民没有背景,只能是被层层盘剥,以至于难以度日。

茶税商税,他陈望也要收的。

海贸暂且先放在郑芝龙的手上。

如今水师渐雄,等到明年开春,再有十数艘战船下水,他在郑芝龙那边的安排也差不多的妥当。

放任郑芝龙也就蹦跶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粗略估算,若是政令全部推行下去,不算海贸的收入,一年起码也有四千万两之巨。

哪怕是年支三千万两白银,也能存余千万两。

隆武帝的双目微眯,凝视着陈望波澜不惊的面容,试图从那张沉静如水的脸上窥探出些许端倪。

但是陈望的面容平静,自始自终没有变化,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问题。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奉天殿内仍旧寂静。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

最终,隆武帝终于开口。

为这一次注定非比寻常的朝会敲下了终结的信号。

“准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