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6章 乡饮礼中,藏着尊老的温度

第256章 乡饮礼中,藏着尊老的温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江南的水乡,乡宴常常设在河边的凉亭里,或者乌篷船上。江南人温婉细腻,尊老的礼仪也带着几分 “雅致”。每次宴席,主人家会用乌篷船去接老人 —— 乌篷船摇得慢,稳当,不会让老人颠簸。老人上船后,船里会铺着棉垫,桌上放着点心、茶水,摇船的人会特意放慢速度,让老人欣赏两岸的风景。到了凉亭,老人会被安排坐在靠近河边的位置,既能吹到凉风,又能看到河水潺潺,心情舒畅。宴席结束时,摇船的人会先把老人送回家,其他人才会各自离开。江南人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 在江南的烟雨里,乌篷船缓缓划过水面,送老人回家的背影,成了水乡最温柔的风景。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宴上的尊老礼仪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彝族的 “火把节” 宴会上,老人们会坐在火塘的上首,火塘里的火要烧得旺旺的,象征着家族兴旺。晚辈要给老人敬酒,敬酒时要双手捧着酒碗,弯腰低头,将酒碗举到老人的下巴处,等老人接过酒碗,喝了一口后,晚辈才能直起身。宴席结束时,全村人会围着老人,唱着彝族的祝酒歌,目送老人回家,歌声要一直传到老人的家里,才算结束。傣族的 “泼水节” 宴会上,老人们会坐在竹楼的走廊上,晚辈会给老人端上糯米饭、酸笋鱼,还会用温水给老人洗手、洗脚,去除一天的疲惫。宴席结束时,晚辈会撑着油纸伞,护送老人回家 —— 西南的雨季长,经常下雨,油纸伞能为老人遮风挡雨,也遮不住晚辈对老人的牵挂。

不同地域的乡饮习俗,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有着同样的核心 —— 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无论是东北火炕上的暖水袋,西北窑洞里的旱烟袋,还是江南乌篷船的慢摇桨,西南竹楼的油纸伞,都是 “杖者出,斯出矣” 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尊老敬长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 “尊老” 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乡饮之思:尊老礼仪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社交填满,很少有机会像过去那样,聚在一起举行热闹的乡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场景,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尊老敬长的礼仪,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城市的餐厅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聚餐,年轻人自顾自地低头玩手机,老人想说话,却没人回应;宴席结束时,年轻人拿起包就走,让老人自己拎着东西,慢慢跟在后面;甚至有人因为老人动作慢,还会不耐烦地催促:“快点,我还要去上班呢。” 在小区里,我们也能看到:老人提着菜篮子,艰难地爬上楼梯,却没人上前帮忙;老人在公园里散步,不小心摔倒了,周围的人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拿出手机拍照,很少有人主动扶起老人。这些场景,让人心酸,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那份藏在乡饮礼中的尊老温度?

有人说,是因为现代社会的 “快节奏”—— 人们忙着赚钱、忙着升职、忙着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老人;有人说,是因为 “小家庭” 模式的普及 —— 过去一家人住在一起,老人能得到晚辈的照顾,现在年轻人和老人分开住,见面的机会少了,感情也淡了;还有人说,是因为礼仪教育的缺失 —— 现在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 “竞争教育”,强调个人能力,却很少有人教他们要尊重老人、孝顺父母。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 “尊老” 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 我们把尊老当成了 “负担”,而不是 “本分”;把尊老当成了 “形式”,而不是 “真情”。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礼仪,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它不一定需要在热闹的乡宴上,也可以在日常的小事中 —— 比如,吃饭时给老人夹一块肉,让老人先动筷子;散步时牵着老人的手,走慢一点;打电话时多陪老人聊几句,听老人说说心里话;老人身体不舒服时,及时送老人去医院,陪在老人身边。这些小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却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我们找回那份失落的尊老温度。

我有一位朋友,在城市里工作,父母住在老家的农村。每个周末,他都会开车回家,陪父母吃饭。每次吃饭,他都会先给父亲盛一碗饭,再给母亲夹一块鱼,等父母开始吃了,他才动筷子。吃完饭,他会陪父亲坐在院子里喝茶,听父亲讲村里的琐事;帮母亲洗碗、打扫卫生,听母亲唠叨家长里短。有一次,他因为工作忙,没能回家,就给父母打视频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挂了电话后,他的母亲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儿子,听到你的声音,妈就放心了。” 朋友说:“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想让父母知道,我心里惦记着他们。” 就是这样简单的小事,却藏着最真挚的孝心,也践行着 “尊老” 的传统。

还有一位邻居,是一位年轻的医生。她住的小区里有很多空巢老人,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这些老人,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教他们如何保养身体。有一位张奶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没人照顾。这位医生就每天下班去张奶奶家,陪张奶奶说话,给张奶奶做饭。有一次,张奶奶晚上突然发烧,浑身无力,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这位邻居医生打电话。医生接到电话后,立刻带着医药箱赶到张奶奶家,给她量体温、喂退烧药,还守在床边照顾了一整夜,直到天亮张奶奶的体温降下来,她才放心离开。张奶奶后来逢人就说:“这孩子比我亲闺女还亲,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这位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现代社会的 “尊老”—— 它不是遥远的古训,而是身边人的互帮互助,是在他人需要时伸出的援手。

除了个人的行动,越来越多的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开始重视尊老工作,用各种方式传承 “杖者出,斯出矣” 的精神。我住的小区里,每到重阳节,社区都会组织 “敬老宴”,邀请小区里的老人参加。宴会上,社区工作人员会给老人端茶倒水、表演节目,还会安排年轻人和老人结对子,帮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去年重阳节,我也参加了敬老宴,看到一位年轻人搀扶着 90 岁的刘奶奶走进宴会厅,帮她拉开椅子,给她夹菜,还陪她聊起了过去的往事。刘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这辈子没享过这么好的待遇,现在的年轻人真懂事。” 宴会结束时,年轻人纷纷主动搀扶老人回家,没有一个人先走,整个小区里满是温暖的气息。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比如上门送餐、定期体检、免费理发等。在我的家乡,就有一个 “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都是当地的年轻人,他们每周都会去看望空巢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还会陪老人聊天、读报纸。有一位李爷爷,老伴去世得早,子女都在外地,一个人生活很孤单。自从志愿者服务队的年轻人来看他后,他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 —— 年轻人会陪他下棋,给他讲外面的新鲜事,还会在他生日时给他买蛋糕。李爷爷说:“这些孩子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有他们在,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这些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行动,让 “尊老” 从个人行为变成了集体行动,让更多的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让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杖者出,斯出矣”:从乡饮礼到人生的尊老之道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句古训看似是对乡饮礼仪的规定,实则是对人生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尊老敬长不是一时的形式,而是一生的坚守;不是对特定人的照顾,而是对所有老人的尊重;不是在热闹场合的表演,而是在日常小事中的践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从孩童变成青年,从青年变成老人,“杖者” 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爱护老人,就是爱护未来的自己。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它所蕴含的孝心和责任感,却值得我们传承。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可以离开父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不孝顺,又怎么能指望他尊重别人、对社会负责呢?

尊老敬长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如何对待老人,孩子就会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如何践行尊老礼仪,晚辈就会如何传承尊老美德。我小时候,外婆总是教育母亲要尊重老人,母亲也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要尊重老人。现在,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 —— 吃饭时让老人先动筷子,散步时牵着老人的手,看到老人需要帮忙时主动上前。我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得了要尊重老人,有一次在公园里,他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立刻跑过去想扶老人起来,还大声喊:“妈妈,快过来帮爷爷!” 看到孩子的举动,我心里很欣慰 ——“尊老” 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相信它会慢慢发芽、长大,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尊老敬长还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体现。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对老人的态度;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综合国力,还要看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老人会得到尊重和照顾,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老人会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会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正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的氛围更加温馨,让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已经 80 多岁了,身体不太好,走路需要拄着拐杖。有一天,我陪外婆去赶集,路上遇到了一个小上坡,外婆走得很吃力,我赶紧上前搀扶着她。这时,旁边一位年轻人也走了过来,帮我一起搀扶外婆,还说:“奶奶,您慢些走,别着急。” 外婆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有礼貌。” 走在上坡上,我扶着外婆的胳膊,年轻人扶着外婆的腰,外婆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杖者出,斯出矣” 的意义不仅仅是等老人先走,更是在老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在老人需要关怀时送上温暖;不仅仅是在乡饮礼中的礼仪,更是在人生每一个瞬间的践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古训,把尊老敬长当成自己的本分,把关爱老人当成自己的责任。愿我们在吃饭时,能让老人先动筷子;在散步时,能牵着老人的手;在老人需要帮助时,能主动上前;在老人孤单时,能陪老人聊聊天。愿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 “尊老” 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长大,让 “乡饮礼中尊老的温度”,温暖每一位老人的晚年,也温暖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从外婆村口的乡宴到历史长河中的乡饮礼,从不同地域的尊老习俗到现代社会的尊老行动,“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像一种力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根纽带的传承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 “尊老敬长” 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