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7章 乡傩礼中,藏着的敬畏与担当

第257章 乡傩礼中,藏着的敬畏与担当(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中这短短九字,如同一把穿越千年的钥匙,打开了古人祭祀祈福的神秘大门 —— 当乡里举行驱邪逐疫的傩礼时,孔子会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看似简单的举动,没有激昂的誓词,没有繁复的注解,却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对百姓的责任,悄悄融入了庄重的仪式之中。在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品读这句古训,仿佛能听见远古傩舞的鼓点声,看见孔子身着朝服的肃穆身影,也开始思索:在信仰日渐多元、仪式逐渐简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之心与担当精神?

一、记忆里的乡傩:外婆村口的鼓声与 “穿新衣迎吉兆” 的期待

我的童年,是在湘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度过的。村子虽小,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每年腊月举行的 “乡傩” 仪式。那时的我不懂 “傩” 的深意,只知道一到腊月,村口的晒谷场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大人们忙着扎制傩面具、排练傩舞,孩子们则围在一旁,叽叽喳喳地盼着仪式开始。

记忆里的傩面具,大多是用樟木雕刻而成,有的青面獠牙,有的慈眉善目。村里的李爷爷是雕刻傩面具的好手,他总是坐在自家的屋檐下,手里拿着刻刀,一点点地雕琢着木头。我常常蹲在他身边,看着粗糙的木头在他手中渐渐有了模样。李爷爷会一边雕刻,一边给我讲故事:“这面具是‘方相氏’,能驱邪逐疫;那面具是‘土地公’,能保佑咱们庄稼丰收。” 每次雕刻完,他都会在面具上涂上鲜艳的颜料,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浓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傩礼举行的那天,全村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外婆会早早地起床,给我穿上红色的棉袄,梳上整齐的辫子,嘴里念叨着:“穿新衣,迎吉兆,傩神会保佑咱们一年平平安安。” 早饭过后,村民们会陆续聚集到晒谷场,晒谷场中央摆着一张供桌,桌上放着水果、点心、米酒,还有一只绑着红绳的大公鸡 —— 那是用来祭祀的供品。

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傩礼正式开始。十几个穿着五彩戏服的村民,戴着傩面具,手持兵器,踩着鼓点走上场。他们有的扮演 “方相氏”,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挥舞着桃木剑;有的扮演 “十二神兽”,戴着形态各异的面具,跳着刚劲有力的舞蹈。鼓点越来越密,舞姿越来越烈,村民们会跟着鼓点拍手,嘴里喊着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

最让我期待的,是 “扫堂” 环节。扮演 “方相氏” 的村民会拿着桃木剑,挨家挨户地 “扫邪”。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打开大门,端出米酒招待 “方相氏”。“方相氏” 会挥舞着桃木剑,在屋里转一圈,嘴里念着祈福的咒语,然后在门上贴一张红色的 “驱邪符”。那时的我会跟在 “方相氏” 身后,看着红色的符纸贴在门上,心里满是踏实 —— 我相信,有了这符纸,妖魔鬼怪就不敢来家里捣乱了。

仪式的最后,孔子的 “化身” 会出场 —— 村里辈分最高的王爷爷会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长袍,站在晒谷场东面的台阶上。他不会跳舞,也不会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眼神肃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模仿孔子 “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举动。外婆告诉我:“王爷爷站在那里,是代表咱们对傩神的敬畏,也是求傩神保佑全村人平安。”

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一起分享供桌上的食物,孩子们则会拿着小灯笼,在村里的小巷里穿梭。那时的我,手里拿着灯笼,心里满是欢喜 —— 我觉得,经过傩礼的 “洗礼”,新的一年一定会充满好运。那些年的乡傩仪式,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先进的音响,却因为这份简单与庄重,成为了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后来我问外婆,为什么要举行傩礼。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咱们农民靠天吃饭,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举行傩礼,是求傩神保佑咱们不受瘟疫、虫害的侵扰,能有个好收成。王爷爷穿着长袍站在台阶上,是对傩神的尊敬,也是对咱们全村人的负责。” 外婆的话很朴实,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 原来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而是藏在乡村烟火气里的信仰,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 “安心咒”。

二、历史长河中的乡傩礼:从先秦到明清的敬畏传承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并非孔子偶然的举动,而是对先秦时期傩礼文化的继承与践行。在古代,傩礼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主要用于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而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则是这一仪式的核心灵魂。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傩礼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程。每年腊月,周天子会命令 “方相氏” 带领 “百隶”,戴着熊皮面具,拿着兵器,在宫廷里举行 “大傩” 仪式。“方相氏” 会一边挥舞兵器,一边呼喊 “傩!傩!”,以驱赶走宫廷里的妖魔鬼怪。而在民间,乡人们则会举行 “乡人傩”,规模虽不如宫廷 “大傩” 盛大,却也同样庄重。那时的人们相信,通过傩礼,不仅能驱邪逐疫,还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傩礼的内涵更加丰富。孔子生活的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平安的渴望丝毫未减。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他认为傩礼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一种教化百姓的方式 —— 通过庄重的仪式,让百姓懂得敬畏神灵、珍惜生活。因此,当乡里举行傩礼时,孔子会穿着朝服,站在阼阶上,以身作则,向百姓传递敬畏之心与责任意识。《论语》中记载的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正是孔子对傩礼重视的体现。

汉代时,傩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流程更加完善,还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 “大傩” 仪式,参与者多达数百人,除了 “方相氏” 和 “百隶”,还有童男童女、乐工等。仪式开始后,童男童女会唱着驱邪的歌谣,乐工则演奏着激昂的乐曲,“方相氏” 带领众人跳着傩舞,场面十分盛大。在民间,“乡人傩” 也更加普及,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当地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让傩礼更具地方特色。那时的人们,会通过傩礼来祈求家人平安、庄稼丰收,傩礼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是傩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傩礼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举行,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 “大傩” 仪式,会在除夕这天举行,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仪式上,“方相氏” 会戴着黄金四目面具,穿着玄衣朱裳,手持戈矛,带领 “十二神兽” 驱邪逐疫。“十二神兽” 分别是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它们形态各异,各司其职,有的能食疫,有的能食鬼。在民间,“乡人傩” 的仪式也更加隆重,人们会提前数月准备,制作精美的傩面具和戏服,排练傩舞和歌谣。傩礼举行时,村民们会倾城而出,共同参与这一盛大的仪式。

明清时期,傩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核心精神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大傩” 仪式每年除夕举行,由锦衣卫负责组织,参与者需穿着统一的服饰,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在民间,“乡人傩” 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人们会根据当地的习俗,对傩礼进行调整。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 “舞龙舞狮” 的环节,以增加喜庆的氛围;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 “踩高跷”“扭秧歌” 的元素,让傩礼更具观赏性。清代的《大清会典》也对傩礼做出了类似规定,强调傩礼的目的是 “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要求各级官员重视并参与傩礼。

从西周的《周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傩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的核心从未改变。“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傩礼文化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敬畏传统与担当精神,在一次次傩舞的鼓点、一次次朝服而立的肃穆中,代代相传,从未断裂。

三、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敬畏与担当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乡傩礼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 “跳家神”、西北的 “傩舞戏”,还是江南的 “傩戏”、西南的 “傩堂戏”,每个地方的乡傩礼,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乡傩礼被称为 “跳家神”,主要用于驱邪保家。东北的冬天寒冷漫长,人们相信,寒冬时节容易滋生 “邪祟”,会给家人带来疾病和灾难。因此,每年腊月,东北的村民都会举行 “跳家神” 仪式。仪式开始前,村民们会在自家的堂屋里摆上供桌,供桌上放着猪肉、饺子、米酒等供品。然后,村里的 “神汉” 会穿上红色的法衣,头戴五佛冠,手持桃木剑,站在供桌前。“神汉” 会先点燃香烛,对着供桌跪拜,嘴里念着祈福的咒语,祈求 “家神” 保佑家人平安。接着,“神汉” 会跳起舞来,舞姿刚劲有力,嘴里还会时不时地喊出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家人则会围在一旁,虔诚地观看,有的还会跟着 “神汉” 一起拍手。仪式结束后,“神汉” 会在堂屋的各个角落撒上五谷杂粮,寓意着 “五谷丰登,邪祟尽散”。东北人常说:“跳家神,保平安,这是咱们对家神的敬畏,也是对家人的责任。” 在他们看来,举行 “跳家神” 仪式,不仅是为了驱邪逐疫,更是为了守护家人,让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