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7章 乡傩礼中,藏着的敬畏与担当

第257章 乡傩礼中,藏着的敬畏与担当(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乡傩礼被称为 “傩舞戏”,融合了舞蹈、戏曲和祭祀等多种元素。西北的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天灾人祸,因此,“傩舞戏” 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傩舞戏” 通常在正月里举行,村里的村民会提前排练,有的扮演 “土地公”,有的扮演 “农夫”,有的扮演 “妖怪”。仪式开始时,“土地公” 会穿着华丽的戏服,手持拐杖,慢悠悠地走上场,他会先向村民们问好,然后讲述今年的收成情况。接着,“农夫” 们会穿着朴素的衣服,扛着锄头,跳着种地的舞蹈,展现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最后,“妖怪” 会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上场,试图破坏庄稼,“土地公” 和 “农夫” 们则会齐心协力,将 “妖怪” 赶走,寓意着 “驱邪保丰收”。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一起分享供品,谈论着对新一年的期待。西北人常说:“傩舞戏,跳得好,庄稼才能长得好。这是咱们对土地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担当。” 在他们眼中,“傩舞戏” 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江南的水乡,乡傩礼被称为 “傩戏”,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江南的傩戏,大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通过傩戏的形式,传递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道理。傩戏举行的场地,通常在河边的戏台的上。戏台是用木头搭建而成,上面挂着红色的帷幕,帷幕上绣着精美的图案。傩戏开始前,戏班的演员会在后台化妆,他们会用颜料在脸上画出各种图案,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妖怪。观众则会坐在河边的石阶上,静静地等待。随着锣鼓声响起,傩戏正式开始。演员们会穿着华丽的戏服,戴着傩面具,在戏台上表演。他们的动作夸张而生动,台词通俗易懂,台下的观众会时不时地鼓掌叫好。傩戏的内容大多是驱邪逐疫、祈福纳祥的故事,比如《封神演义》中的 “姜子牙封神”,寓意着 “善恶终有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江南人常说:“看傩戏,知善恶,这是咱们对神灵的敬畏,也是对道德的坚守。” 在他们看来,傩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化百姓的手段,能让人们在观看傩戏的过程中,懂得善恶之分,坚守道德底线。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傩礼被称为 “傩堂戏”,充满了民族特色。彝族的 “傩堂戏”,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驱邪逐疫。彝族的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一直守护着后代,而 “邪祟” 则会给家人带来灾难。因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 这天,彝族的村民都会举行 “傩堂戏” 仪式。仪式开始前,村民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点燃火把,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院子。然后,村里的 “毕摩”(彝族的巫师)会穿着黑色的法衣,头戴鸡冠帽,手持法铃,站在院子中央。“毕摩” 会先对着火把跪拜,嘴里念着祭祀祖先的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接着,“毕摩” 会跳起舞来,舞姿优美而庄重,法铃发出 “叮叮当当” 的声音。村民们则会围在一旁,跟着 “毕摩” 一起拍手,嘴里唱着彝族的歌谣。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拿着火把,在村里的小巷里穿梭,寓意着 “火把能驱邪逐疫,带来好运”。傣族的 “傩堂戏”,则主要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傣族的人们生活在热带地区,雨水对庄稼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每年雨季来临前,傣族的村民都会举行 “傩堂戏” 仪式。仪式上,村民们会穿着傣族的传统服饰,戴着傩面具,跳着欢快的舞蹈,嘴里唱着祈福的歌谣,祈求雨水及时降临,庄稼能够丰收。

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有着同样的核心 ——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无论是东北 “跳家神” 中的桃木剑,西北 “傩舞戏” 中的锄头,还是江南 “傩戏” 中的帷幕,西南 “傩堂戏” 中的火把,都是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敬畏传统与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 “敬畏与担当” 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乡傩之思:敬畏与担当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不再依赖祭祀仪式祈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社交填满,很少有机会参与传统的乡傩礼。“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场景,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之心与担当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城市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人对自然缺乏敬畏,随意破坏环境,乱砍滥伐树木、随意排放污水,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对职业缺乏担当,工作中敷衍了事、推卸责任,导致项目出错、客户不满;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将古老的傩面具、傩戏服当作普通的商品随意买卖,甚至进行低俗化改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与庄重性。这些现象,让人心痛,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

有人说,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变得 “无所畏惧”—— 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灾害可以通过科技预防,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祭祀仪式祈求平安,也就渐渐失去了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有人说,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 “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也就渐渐失去了对工作、对生活的担当;还有人说,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人们变得 “盲目跟风”—— 外来文化的涌入让一些人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也就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 “敬畏” 与 “担当” 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 我们把敬畏当成了 “迷信”,把担当当成了 “负担”,把传统文化当成了 “过时的产物”。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敬畏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担当不是负担,而是对工作的负责、对家庭的守护、对社会的贡献。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表达敬畏 —— 比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关爱他人、救助弱者,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们也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 —— 比如,认真工作、精益求精,就是对职业的担当;孝顺父母、照顾家人,就是对家庭的担当;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就是对社会的担当。

近年来,随着 “非遗热” 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传承傩文化,用现代方式让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我的家乡湘南,当地政府将 “湘南傩戏”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组织专业人员对傩戏的剧本、音乐、舞蹈进行整理和研究,还在中小学开设傩戏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傩文化。我曾去家乡的一所小学参观,看到孩子们穿着迷你版的傩戏服,戴着小巧的傩面具,跟着老师学习傩舞的基本动作。虽然动作还很稚嫩,但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认真与敬畏。老师告诉我:“我们教孩子们跳傩舞,不是让他们迷信,而是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会敬畏自然、担当责任。”

除了学校教育,文旅融合也成为传承傩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江西婺源,当地将傩戏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 “婺源傩舞表演” 项目。游客来到婺源,不仅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傩舞表演,还可以亲手制作傩面具、学习傩舞动作。表演结束后,演员们会向游客讲解傩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让游客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与担当。我曾在婺源观看过一场傩舞表演,当 “方相氏” 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挥舞着桃木剑跳上舞台时,台下的游客们虽然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好奇与尊重。表演结束后,很多游客围着演员询问傩文化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游客报名参加了傩面具制作体验活动。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傩戏,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百姓的担当,值得我们学习。”

在贵州铜仁,当地的 “德江傩堂戏” 也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网络。一些傩戏演员会拍摄自己排练、表演傩戏的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视频中,演员们穿着精美的傩戏服,戴着特色的傩面具,跳着刚劲有力的傩舞,配上悠扬的傩戏音乐,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见这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太震撼了!”“希望能有机会亲眼看看傩戏表演。”“这种传统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 通过短视频平台,傩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敬畏与担当精神。

五、“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乡傩礼到人生的敬畏与担当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句古训看似是对乡傩礼仪的规定,实则是对人生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敬畏不是一时的迷信,而是一生的尊重;担当不是一时的表演,而是一生的责任;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产物,而是一生的精神财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孕育了世间万物。如果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随意破坏环境,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就像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很多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爱护每一棵树木、每一朵花草,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让自然能够持续为我们提供生存的资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我们需要对职业保持担当。职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自己的责任。就像孔子穿着朝服站在阼阶上,认真对待乡傩礼一样,我们也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医生要认真救治每一位病人,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教师要认真教导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公务员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为人民的利益福祉负责。只有我们对职业保持担当,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乡傩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敬畏与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不要把它当成迷信或过时的产物随意抛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们可以学习传统技艺,如傩面具雕刻、傩戏表演等;可以阅读传统典籍,如《论语》《周礼》等,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可以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敬畏与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流传。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到家乡湘南,正好赶上村里举行乡傩仪式。虽然多年未见,但乡傩仪式的庄重与热闹依然未变。晒谷场上,供桌整齐摆放,傩面具色彩鲜艳,村民们穿着新衣服,脸上满是期待。随着鼓声响起,傩舞表演开始,“方相氏” 挥舞着桃木剑,“十二神兽” 跳着刚劲的舞蹈,村民们跟着鼓点拍手,嘴里喊着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仪式的最后,村里的老支书穿着深蓝色的长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眼神肃穆,就像当年的王爷爷一样。

仪式结束后,我和老支书聊天,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还坚持举行乡傩仪式。老支书笑着说:“举行乡傩仪式,不是迷信,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咱们的传统文化,记住要敬畏自然、担当责任。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举行乡傩仪式,也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增进感情,让村里更有凝聚力。” 听了老支书的话,我深受感动 —— 乡傩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敬畏与担当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古训,对自然保持敬畏,对职业保持担当,对传统文化保持珍视与传承。愿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敬畏与担当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从外婆村口的乡傩仪式到历史长河中的傩礼传承,从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到现代社会的傩文化保护,“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古训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指引着我们要心怀敬畏、勇于担当。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像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根纽带的传承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敬畏与担当的精神永远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远闪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