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8章 远邦问人,藏着的尊重与真诚

第258章 远邦问人,藏着的尊重与真诚(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乡党》中这短短八字,如同一封穿越时空的外交信函,勾勒出古人与他国友人交往时的庄重场景 —— 当托人向异国他乡的人转达问候时,会恭恭敬敬地行两次拜礼,再目送使者离去。这看似简单的礼仪,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复杂的流程设计,却将古人对他人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悄悄融入了每一个动作之中。在人际交往日益便捷却也渐趋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重读这句古训,仿佛能看见古人拱手作揖的诚挚身影,听见使者远去的脚步声,也开始思索:在信息飞速传递、情感容易淡漠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 “再拜而送之” 里的尊重与真诚?

一、记忆里的 “远问”:外婆的书信与 “多写几句才贴心” 的叮嘱

我的童年,通讯远没有如今这般便捷,没有微信的即时聊天,没有视频通话的面对面交流,跨越地域的问候,大多依赖一封封手写的书信。外婆有一位远嫁他乡的妹妹,住在千里之外的邻省,每年春节前,外婆都会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一笔一划地给姨外婆写信,而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质朴心意,就藏在那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藏在送别送信人的细节里。

记得每次写信,外婆都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她会从木箱里取出最好的信纸,那是一种带着淡淡米香的毛边纸,信纸的右上角还印着小小的梅花图案。动笔前,外婆会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思索许久,嘴里还念念有词:“要问问她今年身体好不好,孩子们工作顺不顺利,家里的庄稼收了多少……” 仿佛要把这一年来所有的牵挂,都装进这封信里。

真正写信时,外婆会戴上那副磨得发亮的老花镜,左手按着信纸,右手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她的字不算工整,却每个笔画都透着认真,偶尔写错一个字,她绝不会潦草涂改,而是会小心翼翼地把那一页信纸撕下来,重新换一张再写。我曾不解地问:“外婆,写错一个字没关系的,姨外婆不会怪您的。” 外婆却摇摇头,认真地说:“给人写信就是要诚心,写错字不重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

信写好后,外婆会把信纸仔细叠好,放进一个牛皮纸信封里,再用浆糊把封口粘牢,还会在信封右上角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但这还不算完,她会把信封拿在手里反复检查好几遍,确认地址、姓名都没写错,才会放心地交给送信人 —— 通常是村里去邻省赶集的王大伯。

送王大伯出门时,外婆总会把他送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她会双手捧着信封,郑重地递给王大伯,然后深深地鞠一个躬,说:“老王,这封信就拜托你了,路上一定要小心,到了那边记得亲手交给我妹妹。” 王大伯接过信封,笑着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送到。” 外婆还不放心,又叮嘱道:“要是她有回信,你也一定要记得帮我带回来,我在家等着。” 直到王大伯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山路拐角,外婆还站在原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回家。

后来我才明白,外婆给姨外婆写信,再郑重地送别送信人,看似普通的举动,其实就是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现代民间写照。她没有行 “再拜” 之礼,却用反复检查书信、远送送信人的行动,表达着对远方亲人的尊重与牵挂。那份藏在书信里的真诚,那份藏在送别中的心意,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能温暖人心。

有一次,姨外婆的回信到了,王大伯把信交给外婆时说:“你妹妹收到信可高兴了,还说你写的信比以前更贴心了。” 外婆接过信,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急忙拆开信封,戴上老花镜读了起来,读着读着,眼角就湿润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跨越千里的问候,重要的从来不是传递的速度,而是那份藏在其中的尊重与真诚。

二、历史长河中的 “远问” 礼仪:从先秦到明清的外交与人际智慧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并非古人偶然的人际交往举动,而是对先秦时期外交礼仪与人际相处智慧的高度概括。在古代,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还是个人之间的异地问候,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而 “尊重” 与 “真诚”,始终是这些礼仪的核心。

根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西周时期,国家之间就有了完善的外交问候制度。周天子会派遣 “大行人” 作为使者,前往其他诸侯国 “问聘”,也就是转达周天子的问候与关怀。使者出发前,周天子会在宗庙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周天子会亲自为使者斟酒,然后行 “再拜” 之礼,寓意着对使者的托付,也表达着对诸侯国君主的尊重。使者到达诸侯国后,会按照礼仪,将周天子的问候转达给诸侯,而诸侯也会以同样隆重的礼仪接待使者,再托使者向周天子回赠礼物,表达感谢。这种外交礼仪,不仅维护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秩序,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但 “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依然被保留下来,并且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孔子生活的时代,他周游列国,曾多次托人向远方的友人转达问候。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在陈国时,得知弟子子路在卫国遇到困难,便托一位路过的卫国商人向子路转达自己的关心,送别商人时,孔子 “再拜而送之”,还特意叮嘱:“务必把我的话带到,告诉子路要保重身体,凡事多思考。” 孔子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对弟子的牵挂,更展现了他对 “远问” 礼仪的坚守 —— 即使在乱世之中,也要用真诚与尊重对待每一份情谊。

汉代时,“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外交问候礼仪也更加丰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曾多次派遣张骞等使者前往西域,使者出发前,汉武帝会在长安城外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不仅会赏赐使者大量的财物,还会亲自为使者行 “再拜” 之礼,祈求使者一路平安。使者到达西域后,会向西域各国国王转达汉武帝的问候,并赠送丝绸、瓷器等礼物;而西域各国也会派遣使者回访中原,带来当地的特产,如葡萄、苜蓿、良马等,形成了 “使者相望于道” 的繁荣景象。这种充满尊重与真诚的外交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唐代是中国古代外交的鼎盛时期,“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更加成熟,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外交使者在出发前,皇帝会在大明宫的紫宸殿召见使者,亲自嘱托外交任务,然后命大臣为使者举行送别宴。宴会上,大臣会为使者敬酒,行 “再拜” 之礼,表达对使者的祝福与尊重。使者在国外期间,不仅要转达唐朝皇帝的问候,还要关心当地华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教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多次托人向唐朝皇帝转达日本天皇的问候,以及在日华人的近况,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明清时期,“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虽然在形式上有所调整,但核心的尊重与真诚始终未变。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 “问人于他邦” 的典范。郑和每次出发前,明成祖都会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厂为他举行送别仪式,赏赐大量的财物和生活用品,并叮嘱他要 “宣德化,柔远人”,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沿途各国人民。郑和到达各国后,会向当地国王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转达明朝的友好问候,并赠送丝绸、瓷器、茶叶等礼物;同时,他也会收集各国的特产和文化信息,带回明朝,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清代的外交虽然在后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但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依然坚持 “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传统,如与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中,始终以尊重和真诚为原则,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从西周的 “大行人” 到清代的郑和下西洋,“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礼仪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重” 与 “真诚” 的核心从未改变。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外交与人际交往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问候与送别中,代代相传。

三、不同地域的 “远问” 习俗:尊重与真诚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这也让 “问人于他邦” 的习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 “托人带话”、西北的 “信物传情”,还是江南的 “书信问候”、西南的 “歌圩传意”,每个地方的 “远问” 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 “尊重” 与 “真诚” 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人们性格豪爽热情,“问人于他邦” 的方式也带着几分直白与质朴。过去,东北的交通不便,很多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往往几年才能回家一次,与远方亲人的联系,大多依赖 “托人带话”。如果有人要去外地,村里的人会纷纷找到他,拜托他向自己的亲人转达问候。托人带话时,人们会准备一些家乡的特产,如东北的黑木耳、榛子、人参等,让带话人转交给亲人,还会反复叮嘱:“到了那边,一定要跟我家孩子说,让他好好吃饭,注意身体,别惦记家里”“记得告诉我老伴,家里的庄稼我会照顾好,让她放心”。送别带话人时,人们会把他送到村口,还会塞给他一些路上吃的干粮,说:“路上辛苦了,这点东西你拿着,到了那边别忘了我的嘱托。” 这种 “托人带话” 的方式,虽然简单,却满是真诚,每一句叮嘱,每一份特产,都藏着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尊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