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59章 受药之礼,藏着的谨慎与尊重

第259章 受药之礼,藏着的谨慎与尊重(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中这短短十二字,如同一幕定格千年的礼仪短剧,勾勒出孔子面对他人赠药时的庄重姿态 ——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恭敬地行拜礼后接受,却坦诚说道:“我对这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轻易服用。” 这看似简单的举动与话语,没有刻意的迎合,没有轻率的拒绝,却将古人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分寸的拿捏,悄悄融入了每一个细节。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物质交换愈发频繁的现代社会,我们重读这句古训,仿佛能看见孔子拱手作揖的诚挚身影,听见他温和而坚定的话语,也开始思索:在人情往来容易失度、选择判断常显浮躁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 “拜而受之,不敢尝” 里的谨慎与尊重?

一、记忆里的 “受赠”:外婆的 “先谢后察” 与 “不明不接” 的规矩

我的童年,乡村里的人情往来朴素而真挚,没有贵重的礼品,多是自家种的蔬菜、手工做的点心、缝制的衣物,而 “康子馈药” 所蕴含的 “受之有节,待之谨慎” 的智慧,就藏在外婆应对邻里赠礼的日常细节里,藏在 “先道谢、再观察、不明不轻易接受” 的朴素规矩中。

记得小时候,邻居张奶奶经常会送些自家做的吃食给外婆,有时是刚蒸好的红糖发糕,有时是腌好的酸豆角,有时是晒干的红薯干。每次张奶奶敲门送东西,外婆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走到门口,双手接过张奶奶递来的东西,然后微微躬身道谢:“他张婶,又给我们送好东西了,真是太麻烦你了,快进来喝杯茶。” 哪怕只是一小碗咸菜,外婆也从不敷衍,那份 “拜而受之” 的真诚,总能让张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但外婆从不轻易接受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走街串巷的货郎,卖一些新奇的零食和小物件。邻居李阿姨买了一些包装精美的 “果子糖”,特意送了几颗给我。外婆接过糖果,先向李阿姨道谢,然后拿着糖果仔细看了起来 —— 她翻来覆去地查看包装,又闻了闻糖果的气味,还轻声问李阿姨:“他李姐,这糖是用啥做的呀?有没有过期呀?” 李阿姨笑着说:“这是货郎刚进的新货,包装上写着是用麦芽糖做的,没过期,你放心让孩子吃。” 外婆还是不放心,又说:“我先放着,等你家孩子吃了没事,我再让我们家娃吃,谢谢你啊。” 后来,看到李阿姨家的孩子吃了糖果没不良反应,外婆才把糖果递给我,还叮嘱道:“别人送的东西,尤其是吃的,不知道底细可不能随便吃,要先弄明白才放心。”

还有一次,外婆生病,村里的老中医给她开了几副中药,同村的王大娘听说后,特意从家里拿了一些 “草药” 过来,说这是她在山上采的,能治外婆的病。外婆接过草药,先是郑重道谢:“他王大娘,谢谢你特意为我的病跑一趟,这份心意我领了。” 然后她拿着草药仔细辨认,又问王大娘:“这草药叫啥名字呀?你是在哪座山上采的呀?怎么吃呀?” 王大娘说:“我也不知道叫啥名字,是听山里的老猎人说的,煮水喝就能治病。” 外婆听后,没有立刻答应服用,而是温和地说:“他王大娘,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这病已经请老中医看了,他开的药我正吃着,你这草药我先收着,等我问问老中医能不能一起吃,要是能吃,我再吃,真是谢谢你了。” 后来,外婆特意去问了老中医,老中医说那草药与他开的药药性不合,外婆便把草药还给了王大娘,还再三向她解释和道谢,没有让王大娘觉得尴尬。

小时候的我,不懂外婆为什么要这么 “麻烦”—— 接受东西就接受,为什么还要问东问西、迟迟不用?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外婆的 “先谢后察”“不明不接”,正是对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最朴素的践行。她的 “拜而受之”,是对他人心意的尊重,不辜负对方的一片好心;她的 “不明不尝”,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他人赠礼的审慎。那份藏在日常往来中的谨慎与尊重,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体现人际交往的智慧。

二、历史长河中的 “受赠之礼”:从先秦到明清的分寸与敬畏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并非孔子偶然的举动,而是对先秦时期 “受赠礼仪” 的继承与践行。在古代,受赠不仅是简单的 “接受”,更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其中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对自身的约束、对事物的敬畏,而 “受之有节,待之谨慎” 则是这一礼仪的核心。

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西周时期,人与人之间的赠礼与受赠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赠礼,受赠方式与回应态度都截然不同。例如,天子赏赐诸侯礼物,诸侯要 “再拜稽首”(两次跪拜,头触地)后接受,还要在规定时间内亲自到天子面前致谢;诸侯之间相互赠礼,受赠方要 “拜而受之”,然后派使者带着回礼前往赠礼方的国家致谢;而百姓之间的赠礼,虽没有如此严格的仪式,但也要 “先谢后受”,表达对对方心意的尊重。那时的人们认为,受赠不仅是接受一份礼物,更是接受一份情谊,只有以庄重的态度对待,才能不辜负对方的心意,也才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受赠礼仪更加注重 “分寸感”。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但孔子始终坚守礼仪,注重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康子馈药” 的故事,正是孔子 “受赠有节” 的生动体现 —— 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身份尊贵,他送药给孔子,是对孔子的尊重与关怀,孔子 “拜而受之”,是对季康子身份与心意的尊重;但药是关乎生命健康的东西,孔子不了解药性,便坦诚 “丘未达,不敢尝”,既没有因为季康子的身份而轻率服用,也没有因为拒绝服药而得罪季康子,这份分寸感,正是孔子礼仪智慧的体现。

《礼记?曲礼》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受赠的礼仪规范,例如 “受珠玉者以掬”(接受珠玉等贵重礼物时,要用双手捧接)、“受弓剑者以袂”(接受弓剑等武器时,要用衣袖遮挡,以示庄重)、“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作为君主的使者,接受命令后,不能将君主的话留在家里过夜,要立刻传达),这些规定看似琐碎,实则是对不同礼物、不同场合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而 “康子馈药” 中孔子的做法,与《礼记》中的礼仪精神一脉相承 —— 对待关乎生命的药物,要比对待普通礼物更加谨慎,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赠礼者的负责。

汉代时,受赠礼仪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官场与贵族之间,受赠与回赠成为维护政治关系与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据《汉书?贡禹传》记载,贡禹是汉代的名臣,他为人清廉,从不接受他人的贵重礼物。有一次,一位官员送给他一块珍贵的玉璧,贡禹 “拜而不受”,并说:“我深知你的心意,但玉璧过于贵重,我身为官员,不能接受如此贵重的礼物,否则就是违背了为官的操守,请你收回。” 那位官员感动于贡禹的廉洁与真诚,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汉代的受赠礼仪,不仅注重对他人的尊重,更注重对自身品德与操守的坚守,这与孔子 “丘未达,不敢尝” 中蕴含的 “谨慎对待自身行为” 的精神是一致的。

唐代是受赠礼仪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受赠礼仪更加细致,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官员之间相互赠礼,要根据对方的官职、年龄、喜好来选择礼物,不能随意赠送;受赠方接受礼物后,要在三天内回赠礼物,回赠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受赠礼物,以示 “礼尚往来,不卑不亢”。在民间,百姓之间的受赠礼仪也同样注重真诚与谨慎 —— 例如,接受他人赠送的食物,要先询问食物的成分,避免误食过敏;接受他人赠送的衣物,要先查看衣物的材质,避免穿着不适。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唐代人对受赠礼仪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他人与自身的尊重。

明清时期,受赠礼仪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核心的 “分寸感” 与 “敬畏心” 依然未变。明代的《朱子家礼》中规定,接受长辈赠送的礼物,要 “拜而受之”,然后双手捧着礼物,恭恭敬敬地退下;接受平辈赠送的礼物,要 “揖而受之”,并说 “多谢”;接受晚辈赠送的礼物,要 “受而谢之”,不能摆长辈的架子。清代的《弟子规》中也提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些规定,都在强调受赠时要明辨是非、把握分寸,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从西周的《周礼》到清代的《弟子规》,受赠礼仪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把握分寸” 的核心从未改变。“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受赠礼仪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赠礼与受赠中,代代相传。

三、不同地域的 “受赠习俗”:谨慎与尊重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这也让 “受赠” 习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 “受礼必回”、西北的 “受赠问源”,还是江南的 “受礼谢茶”、西南的 “受赠唱谢”,每个地方的受赠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 “谨慎与尊重” 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人们性格豪爽热情,但在受赠礼仪上,却格外注重 “受礼必回” 与 “明辨分寸”。东北人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接受他人的礼物后,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机回赠礼物,而且回赠的礼物要符合对方的需求,不能敷衍。例如,邻居家办喜事,送了礼金和礼物,等自家有喜事时,一定要回赠更多的礼金和更合适的礼物;朋友送了自家种的蔬菜,过几天就要送些自家做的馒头或饺子回去。同时,东北人也从不轻易接受不了解的礼物,尤其是吃的东西。如果有人送了不常见的食物,东北人会先问清楚食物的来源、成分和吃法,还要看对方是否吃过,确认安全后才会接受。有一次,我在东北的亲戚家做客,亲戚的朋友送了一些野生蘑菇,亲戚先是热情道谢,然后拿着蘑菇仔细辨认,又问朋友:“这蘑菇是在哪片山上采的呀?你吃过吗?有没有毒呀?” 朋友笑着说:“这是我在自家后山采的,每年都采,吃过很多次了,没毒,你放心吃。” 亲戚还是不放心,又说:“我先放着,明天让村里的老中医看看,要是没问题,我再吃,谢谢你啊。” 这种 “受赠问源” 的谨慎,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赠礼者的尊重 —— 避免因为误食而辜负对方的心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