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三花之首(2 / 2)
王晓宇笑着拉开老汉:“大爷,我们留着当纪念呢。”
渔市里飘着浓重的鱼腥味。
铁盆里堆着各种鱼:银白的红尾鱼、金黄的鲤鱼、还有几条王晓宇叫不出名字的怪鱼,鳞片泛着诡异的蓝光。
“这是岛子鱼。”一个摊主见他们好奇,主动介绍,“镜泊湖特产,肉特别嫩。”
沈佳怡蹲下身,手指轻轻戳了戳鱼鳃:“怎么分辨野生和养殖的?”
“看鱼鳍。”摊主抓起条鲤鱼,“野生的鳍条硬,养殖的软。还有这个——”
他翻开鱼鳃,“野生的鳃丝鲜红,养殖的发暗。”
王晓宇凑过去看,果然发现两条外观相似的鲤鱼,鳃色一深一浅。
“那这种岛子鱼呢?”他指着蓝鳞鱼问。
“野生岛子鱼背鳍有黑斑。”摊主掀开条鱼的背鳍,“养殖的斑淡,有的根本没有。”
沈佳怡掏出小本子认真记录,王晓宇则被旁边的摊位吸引了注意力。
那里摆着几个大木盆,里面全是黑压压的鲫鱼。
“这些怎么卖?”他问。
“五块一斤。”摊主是个中年妇女,“都是昨夜下的网。”
“这么便宜?”沈佳怡凑过来,“我们昨天在渔家乐吃,三十八一斤。”
“那是景区价。”妇女笑着捞起条鲫鱼,“我们本地人都来渔市买。”
王晓宇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串银镯子,上面刻着奇怪的纹路。
“大姐,这镯子……”
“哦,这个啊。”妇女晃了晃手腕,“老辈传下来的,说是能辟邪。”
她压低声音,“特别是打鱼的时候。”
沈佳怡的眼睛亮了:“能看看吗?”
妇女大方地摘下镯子递过来。
沈佳怡用手指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突然轻声说:“这是满文。”
“姑娘懂这个?”妇女惊讶地问。
“略知一二。”沈佳怡把镯子还回去,“好像是‘平安’的意思。”
离开渔市时,两人的背包里多了半斤虾干和一包野山椒。
沈佳怡还买了个竹编的鱼篓,说是要“装战利品”。
“你刚才说的满文……”王晓宇问,“真懂?”
“骗她的。”沈佳怡吐了吐舌头,“我姥姥是满族,我小时候跟她学过几个字。”
镜泊湖博物馆坐落在湖畔的松树林中。
红砖外墙爬满了爬山虎,秋天的叶子把建筑染成了金绿色。
沈佳怡站在门口的铜像前拍照时,王晓宇正在研究展馆地图。
“二楼有渔猎文化展。”他指着地图说,“还有传统工具展示。”
展厅里光线昏暗,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樟木味。
第一个展柜里摆着几件石器:磨得锋利的石斧、带孔的石刀,还有件形状奇特的工具,像把带齿的梳子。
“这是骨耜。”讲解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新石器时代的农具,也能用来挖鱼窝。”
两人转身,看见个穿藏青色制服的老太太。
她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个激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