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4章(2 / 2)
同时凭借国资背景,涉足高端住宅及商业地产开发,总资产规模超300亿元,是省内不折不扣的“巨无霸”。
但在李志华看来,汉能集团的“大”,恰恰藏着致命危机!
当附件加载完成时,她优先点开了汉能集团的尽调报告,红色批注密密麻麻。
其一,战略契合度严重不足。
IF此次布局的“智慧文旅+新能源汽车服务生态”,与汉能集团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业务结构几乎无协同点。
而其房地产板块也多聚焦刚需住宅,缺乏文旅项目运营经验。
为了适配合作方向临时组建的文旅团队,核心成员均为行业新人,专业度存疑。
其二,体制僵化导致运营效率低下。
作为国资控股企业,汉能集团的决策链路长达7级。
一项合作方案从提交到最终审批需耗时2-3个月,而IF集团的项目落地要求快速响应、灵活调整,这种效率差距成为硬伤。
更关键的是财务与政策风险。
报告显示,汉能集团2024年煤炭业务营收占比仍达58%。
受“双碳”政策影响,其旗下三家煤矿已被列入“限产名单”,全年营收同比下滑12%。
石油天然气板块则因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毛利率从去年的28%降至19%。
为维持现金流,集团甚至通过高息信托融资45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2%,远超IF设定的65%安全线!
此外,其地产板块积压的商业写字楼库存达18万平方米。
去化周期需36个月以上,资产周转率仅为0.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0.8。
对比之下,将河集团的优势瞬间凸显!
其申报的合作方向正是“智慧文旅综合体+新能源汽车服务生态”,与IF集团的战略规划完美契合。
相较于汉能集团的“硬凑适配”,将河集团的业务布局仿佛是为IF量身打造。
最起码从纸面上的文件,如果IF集团想落地汉东,将河集团的确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