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书院的第一缕甜香(2 / 2)
本应该逛街看花灯的,奈何萧承煦过来一起过元宵,萧承安要补过除夕,大家把逛街看花灯的剧情改成了守岁。
萧承安给孩子们讲当年在书院的故事——比如张嬷嬷如何用旧衣裳给他缝棉袄,比如他第一次读书时认不出“安”字,被嬷嬷笑着教了半宿。
孩子们听得入迷,萧承煦则坐在一旁,静静听着,偶尔给弟弟添杯热茶。
快到子时的时候,萧承煦从袖中取出几个红包,分给每个孩子:“这里面不是银子,是我写的小纸条,上面有你们的名字,还有一句我想对你们说的话。”
阿桃打开自己的红包,上面写着“阿桃要永远像桃花一样开朗”,她举着纸条,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子时的钟声敲响时,院子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萧承安望着满院的灯火,又看了眼身边的兄长、陆锦棠和杨明汐,忽然觉得——他找了这么多年的“家”,原来早就就在这里了。
……
元宵过后,书院的后院多了一块小菜地。
萧承安带着孩子们开垦土地,种上了青菜、萝卜和豆角。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去菜地浇水、除草,阿桃还特意给每棵菜起了名字,比如“高个子青菜”“圆滚滚萝卜”,惹得大家直笑。
萧承煦听说后,特意让人从城外的农庄请了一位老农,来教孩子们种菜。
老农教他们如何分辨种子的好坏,如何给菜施肥,孩子们学得认真,连平时最调皮的小丫头,都蹲在菜地里,小心翼翼地给菜苗松土。
除了种菜,萧承安还在书院开了“小先生”课——让年纪稍大的姑娘教年纪小的孩子读书、写字。
第一个报名当“小先生”的是阿桃,她虽然才八岁,却把“人之初,性本善”教得有模有样,小脸上满是认真。
有一次,萧承煦来书院时,正好撞见阿桃在教小丫头认字。他悄悄站在窗外,听阿桃奶声奶气地说:“这个‘安’字,是先生的名字,也是我们书院的名字,因为先生说,这里能让我们安安心心的。”
萧承煦心里一暖,转身去了灶房,安排给孩子们做了他们爱吃的桂花糕。
等他把桂花糕端出来时,萧承安正好走过来,兄弟俩对视一眼,都笑了——无需多言,彼此都懂,这份安稳,是他们共同守护的珍宝。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书院的读书声、笑声,每天都会准时响起。
萧承安偶尔会去江南府驿站看看萧承煦,兄弟俩一起下棋、聊天;萧承煦也常来书院,有时带些新的书籍,有时只是坐在廊下,听孩子们读书,看弟弟忙碌。
某个黄昏,萧承安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背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声音飘得很远。
萧承煦站在门口,手里提着刚买的糖葫芦,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林家的阴谋早已成了过眼云烟,而眼前的烟火气、亲情、友情,才是真正能留在时光里的东西。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书院的大门敞开着,风里带着青菜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笑声。
萧承安抬头,看到兄长站在门口,笑着朝他挥手,他也笑着回应——往后的岁月,只要有彼此在,便永远是安稳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