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不为人知的逻辑纹理(2 / 2)
他的手指悬在“发送”按钮上,停留了足足三秒。
这一刻,他仿佛能看到这条信息,化作一道无形的电波,瞬间射向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它将唤醒无数个睡梦中的电话,让不同部门的负责人从床上坐起;它将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无数的人力、物力开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秘密集结。
他就是那个按下按钮的人。
“咔哒。”
鼠标的轻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如同扣下了扳机。
屏幕上,一个绿色的对话框弹出,带着毫无感情的系统字体:“邮件已加密发送成功。”
看到这行字,赵承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息,仿佛带走了他一夜未眠积攒下来的所有疲惫与紧绷。他向后靠在椅背上,椅子的转轴发出一声疲惫的呻吟。紧绷的肩胛骨松弛下来,酸痛感如同潮水般瞬间席卷全身。大脑也从持续亢奋的状态中抽离,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和倦意涌了上来。
他做完了他该做的,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齿轮,开始咬合、转动。
天色已经大亮。办公室外,同事们陆续上班的交谈声、脚步声,渐渐取代了深夜的死寂。他站起身,揉了揉干涩发胀的眼睛,决定去补充一些能量。
单位食堂里,早已是人声鼎沸。
空气中弥漫着热腾腾的食物香气——小米粥的清甜、馒头和花卷的麦香,以及酱菜的咸鲜,交织成一种属于清晨的、充满烟火气的人间味道。
赵承平打了一碗稀饭,拿了一个白面馒头,又夹了一小碟最普通的咸菜疙瘩。他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慢慢地吃着。滚烫的稀饭顺着食道滑入胃里,暖意迅速驱散了后半夜积攒的寒气。
周围的同事有的行色匆匆,三两口解决战斗,风风火火地奔赴各自的岗位;有的则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讨论着某个案子的新进展,时不时用筷子在桌上比划着什么;还有几个年轻的警员,正兴高采烈地聊着昨晚的球赛。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秩序井然,生机勃勃。
回到办公室,赵承平开始整理案卷。
他的办公电脑里,存放着近五年来他经手或参与过的所有案件的电子档案,那是一个庞大而驳杂的数据库,像一座堆满了记忆的迷宫。他需要将那些已经彻底审结、尘埃落定的案子,从“待归档”文件夹里,分门别类地移入加密的“历史案卷库”中。
这是一种机械性的、近乎枯燥的工作,但对赵承平来说,却是一种必要的精神按摩。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拖拽,都像是在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屏幕上,一个个案件的名称滑过:”3.15电信诈骗案“、”城西伪造货币案“、”李氏兄弟非法集资案“……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较量,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
就在他近乎麻木地进行着这项工作时,他的鼠标,在一个已经标注为“已结案”的文件夹上,忽然停住了。
《关于“金龙贸易公司”合同诈骗案的卷宗》。
赵承平的眉梢微微挑了一下。他对这个案子有印象。那是在“曙光”行动之前大约一年半的时候,一个不大不小的经济案件。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一家名为“金龙贸易”的空壳公司,利用伪造的进出口单据和海关文件,骗取了银行数千万的贷款,随后迅速将资金化整为零,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出境。
当时,他们成功抓获了几名国内的操盘手,追回了部分赃款,主犯虽然在境外,但证据链已经非常完整,足以定罪。从程序上讲,这是一个办得相当漂亮的案子。
出于习惯,他双击打开了卷宗,想最后再核对一遍归档信息。
卷宗里的文件一一罗列:立案报告、侦查方案、审讯笔录、证据清单、资金流向分析图……一切都井井有条,逻辑严密。他随意点开了最终的结案报告。
报告写得清清楚楚,从犯罪事实的认定,到证据链的展示,再到法律条文的引用,都堪称范本。然而,当他的目光扫到报告的最后一页,那个本该罗列着所有参与此案侦办人员签名的表格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处理人员名单那一栏,是空的。
一片刺眼的、令人不安的空白。
赵承平的第一反应是系统显示错误。他关闭了文件,又重新打开了一遍。结果一模一样。他又尝试刷新了系统缓存,甚至重启了文件浏览器。
那片空白,依然固执地停留在那里,像一个不该存在的、被硬生生挖出来的缺口,一个嘲弄着整个严谨案卷的黑色笑话。
这不可能!
赵承平的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他知道,任何一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经办人、审核人、审批领导,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签字画押,这是铁的纪律,是日后追责的依据。
一个没有办案人员信息的结案报告,就如同一张没有签发机关的官方文件,它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个系统之中!
他知道,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一张比艾斯查集团更为庞大、更为隐秘的网。这张网,不仅在外部犯罪,更在内部,拥有着能够抹除痕迹、掩盖真相的力量。这不再是简单的猫鼠游戏,而是一场近乎悖论的战争——一场你必须时刻警惕,因为子弹随时可能从自己身后射来。
一种冰冷的、带着铁锈味的觉悟,在他的血管里缓缓流淌。
接下来的时间,赵承平进入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潜行”状态。
他没有声张,甚至没有向任何人——即便是他最信任的侯亮平——透露他那惊人的发现。这并非不信任,而是一种保护。在不知道那个“鬼影”是谁、身处何位之前,任何多余的知情者,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抹除的目标。
白天的赵承平,是一台精准运转的机器。他依旧像往常一样处理手头的常规工作,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参加那些冗长而无关痛痒的会议,甚至还能在食堂和同事开一两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沉稳,眼神平静无波,没有人能从他这张“扑克脸”背后,窥见那片早已掀起惊涛骇浪的心海。
但每当夜幕降临,当办公室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当走廊里只剩下感应灯随着他的脚步明灭,他就化身为一个沉默的幽灵。他真正的战场,在警局浩如烟海的档案库里。他开始了一场孤独到极致的追猎。
他要找的,是那个鬼影留下的任何一丝实体痕迹。
他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
这两天,对赵承平而言,漫长得像一个浓缩的世纪。他彻底放弃了数字档案库——那里的战场早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一场被完美掩盖的凶案现场。他一头扎进了位于办公楼地下一层的实体档案室。
那是一个常年不见阳光的地方,像时间的墓穴。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旧纸张纤维、发霉的浆糊、还有樟脑丸混合而成的特殊气味,闻起来就像是凝固的历史。一排排顶天立地的金属档案架,像沉默的巨人军团,无声地守护着这座城市里罪恶与正义交织的秘密。
他以常规复核为由,调出了“金龙贸易”案发生前后,所有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的案件流转记录、会议纪要、经费申请单,甚至是车辆使用日志和加班餐的报销凭条。他像一个最严苛、最耐心的考古学家,试图从那些早已泛黄、字迹褪色的故纸堆里,发掘出被小心翼翼掩埋起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