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16章 刘满囤的下海创业史!!!

第816章 刘满囤的下海创业史!!!(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视察完警卫二师的工作后,刘之野特意拿出点时间回了趟老宅看望家人。

这些年来,虽然他和妻子因工作需要搬进了总部大院,享受着组织提供的优渥生活条件,但刘之野始终对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四合院念念不忘。

每当踏入老宅的门槛,看着熟悉的院落布局,闻着院中老槐树散发的清香,刘之野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他成长的足迹,每一处角落都留存着家人的欢声笑语。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之野时常望着院中的葡萄架出神。

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后,他开始憧憬退休后的闲适生活——在院子里种种花草,和老邻居们下下棋,或是带着孙辈在胡同里遛弯,享受寻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

这些年来,随着刘之野职位的不断晋升,他的时间愈发宝贵,就连家人想见他一面也成了难事。

时光流转间,刘家庄早已今非昔比。

漫步在熟悉的街道上,刘之野却时常感到一丝陌生——这里既保留着记忆中的模样,又处处透着崭新的气息。

岁月带走了太多熟悉的面孔。

爷爷那一辈的老人们已所剩无几,父亲刘竟斋和大伯那一辈的身影也日渐稀少。

那些曾与刘家庄共同奋斗的老一辈们,比如“样式雷”雷老六等老伙计们,大多都已作古。

如今的刘家庄,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气派与风范。

唯一还让刘之野内心欣慰的是,刘家庄西岸老区一部分还保留着他曾经的记忆。

刘之野有时候感慨,这人一上岁数就开始念旧。

推开红漆大门,刘之野发现院子里那株老石榴树依旧枝繁叶茂,只是树干上又添了几道岁月的刻痕。

妻子甘凝正在葡萄架下摆弄着新栽的月季,见他回来,忙放下花铲迎上来:“老刘,今儿回来怎么也不跟我打个招呼?”

“呵呵,没来得及跟'组织'汇报,咱妈呢?”

厨房里飘来熟悉的酱香味,原来是老母亲邓茹正在炖他最爱吃的红烧肉。

即将九十岁的老人听见动静,颤巍巍地探出头来:“哎呀,之野回来啦?我这就给你爹打个电话,这老东西又钓鱼去了……”刘之野眼眶一热,看出来老马很想他。

“呵呵呵,妈不急,您老坐,咱娘俩说会儿话呗。”刘之野赶紧过去扶着邓茹。

“好好好,之野,妈想你了,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这几天妈一直梦见你奶奶,爷爷,大伯,大妈……他们,还有我们院里的一大妈,三大妈这些老姐妹……”

“哎!也不知道是不是妈也到时候了,该去见……”

“妈,不会的,您老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刘之野看着母亲那满头银发,苍老的面容,心中非常难过。

他狠时间怎么就这么飞快地流走了。

这几天,刘之野放下了一切事物,好好在家里陪了父母几天。

然后和妻子甘凝俩人就这么漫步在刘家庄的老城区,从这既熟悉有陌生的街道里寻找那些曾经中的记忆。

这几年刘家庄人的生活确实日新月异,老城区都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刘家庄永定河东西岸区的胡同里已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鸽哨声划过天际,卖早点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这座老城区独有的交响乐。

刘满屯大爷就是这交响乐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音符。

他今年六十多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每天雷打不动的行程便是提着他的布袋子,溜达到永东河岸公园,和一帮老伙计们打上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拳。

这位刘大爷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云淡风轻的笑意,仿佛岁月在他身上沉淀下的不是沧桑,而是智慧。

邻里街坊都喜欢和王大爷聊天,他这人脾气特好,总能用几句朴实的话,解开别人心里的疙瘩。

旁边院刚搬来不久的年轻人小王,在东岸区一家什么互联网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压力巨大,看着刘大爷这般清闲,心里既羡慕又好奇。

这天清晨,小王起了个大早,恰巧巷口碰见了正要出门的刘大爷。

“刘大爷,吃了没,您这太极拳打了多少年了?”小王搓着手,笑嘻嘻地道。

刘大爷眯着眼笑了:“打从退休那会儿起,算来也有快十几个年头喽。”

他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小伙子,要不要跟我去公园瞧瞧?”

“成啊!”

公园里,晨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青石板上。

刘大爷站在一群老人中间,起势、云手、推掌,动作如行云流水。

小王站在一旁,看着老人舒展的身姿,忽然觉得胸口那股郁结之气也随着老人的动作慢慢化开了。

“这拳啊,讲究的是个'松'字。”练完拳的刘大爷擦了擦汗,“身子要松,心更要松。你们年轻人总爱把弦绷得太紧。”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时,一只麻雀落在刘大爷肩头,老人也不驱赶,只是笑眯眯地从布袋里掏出几粒小米。

阳光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里仿佛都盛满了岁月的从容。

“赶明儿一起来教练呗?”临走时刘大爷问道。

“得嘞,那大爷您带带我。”小王看着老人温和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

从此这爷俩也算认识了,成了“朋友”。

这天下午,刘大爷在自家院门口的小马扎上坐着,手里摇着一把蒲扇,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小王下班回家,一脸疲惫地打了个招呼:“大爷,又歇着呢?真羡慕您这生活。”

刘大爷笑了笑,指了指旁边另一个马扎:“累了吧?坐会儿。”

小王一屁股坐下,长叹一口气:“唉,我们这行就是拿命换钱。不像您,到点了就拿退休金,多踏实。”

旁边的张大妈听到了,插了一句嘴:“小王你不知道,刘老可没退休金。”

“啊?”小王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没退休金?那……那您这日子过得比我们这些有工资的都舒坦啊!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几个纳凉的邻居都凑了过来,好奇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刘满屯。

是啊,在这个没有退休金就仿佛天塌下来的时代,一个老人如何能活得如此体面,甚至可以说是潇洒?

大家只知道刘大爷生活规律,待人和善,却从不知道他生活的经济来源。

刘满屯没有直接回答,他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目光望向胡同口那棵老槐树,眼神里充满了故事。

他的从容与众人的好奇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仿佛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即将被缓缓推开,门后,是一个跨越了三十年的惊人秘密。

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他揭开谜底。

时光倒流三十年前,回到那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七十年代。

那时的刘满屯,还不是现在这个悠然自得的大爷,而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刘科长。

他在刘家庄一家效益极好的大型厂子担任要职,手下管着一个重要的业务部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