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刘满囤的下海创业史!!!(2 / 2)
在那个年代,别的地方万元户还是个稀罕词,而王满屯的月收入,已经稳稳地站在了一万元的门槛上。
这不仅仅是一份工资,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个铁打的“金饭碗”。
那时候刘家庄的各大企业单位分房,福利优厚,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刘家庄的福利工资待遇真是高,据统计全国排名第一,远高于沪海。
别的地方一个月能挣三五百块钱就是高工资的时候,这里的人均三五千。
那时候外面为了抢刘家庄开发区一个普通工人的名额,都能打破头。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每一次,刘家庄各大企业扩招,燕京周边的省市都能引起轰动。
在亲戚朋友眼中,刘满屯的人生已经达到了顶峰,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
他的妻子高秀兰也在刘家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儿子在刚上初中,一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幸福家庭。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一直走下去的时候,刘满囤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职。
消息传开,单位里炸开了锅。
“疯了吧?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要?”
“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
“肯定是外面有人高薪挖他!”各种猜测不绝于耳。
可想而知,刘满囤的突然一辞职,有多少人会理解。
刘满囤的顶头上司王厂长亲自找他谈话,苦口婆心地劝了三个小时,从单位前景谈到个人发展,从家庭责任谈到社会地位,可刘满屯只是微笑着摇头。
“厂长,谢谢您的栽培,”刘满囤的语气很平静,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我只是觉得,人生不应该只有这一种活法。”
王厂长无法理解,拍着桌子说:“什么叫不只一种活法?你现在过的就是最好的活法!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你倒好,自己往外走!”
家里的阻力更大。
高秀兰哭红了眼,父母更是气得说不出话来。
老父亲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是要把这个家往火坑里推啊!安稳日子过够了,非要去折腾?”
刘满屯做出这个决定内心也是做过一番痛苦的斗争,他也理解家人们的担忧,但他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清晰。
他觉得那份工作像一个镀金的笼子,安全,却也禁锢了灵魂。
每天重复的工作,一眼能望到退休的生活,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
刘满囤渴望创造,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成为巨大机器上一颗安稳的螺丝钉。
他想看看,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到底能闯出一番怎样的天地。
最终,刘满囤不顾所有人的反对,递交了辞职报告。
当刘满囤走出单位大门的那一刻,回头看了一眼那栋熟悉的办公楼,心里没有不舍,只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对未知的期待。
刘满囤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变,更是一场人生的豪赌,赌注就是他的全部。
辞职后的日子,远比刘满囤想象的要艰难。
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家里的开销瞬间变得捉襟见肘。
周围人的眼光也从羡慕变成了同情和不解,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那些曾经和刘满囤称兄道弟的同事,如今见面也只是尴尬地点点头,匆匆走开。
那段日子,连空气都是苦的,充满了质疑和自我怀疑的味道。
刘满囤没有时间去感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创业的摸索中。
他尝试过很多方向,倒腾过服装,贩卖过电子产品,甚至还想开一家小饭馆。
改开的浪潮虽然汹涌,但对于一个从未下过海的人来说,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沼泽里,深一脚浅一脚,随时可能被吞没。
无数个不眠之夜,刘满囤对着一盏孤灯,研究市场,分析政策,计算成本。
书房里堆满了各种报纸和书籍,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
高秀兰虽然一开始反对,但看到丈夫如此执着和辛苦,最终还是选择了默默支持。
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照顾孩子,省吃俭用,用女人的坚韧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撑起了一片天。
失败是家常便饭。
刘满囤第一次从南方进的一批时髦喇叭裤,因为不了解燕京市场,积压在仓库里,亏得血本无归。
他想开饭馆,连店铺都看好了,结果因为手续问题迟迟办不下来,最后不了了之。
那段时间,刘满囤瘦了整整二十斤,两鬓也早早地添了白发。
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动摇过,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真的错了。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刘满囤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仓库里,看着那些卖不出去的货,心里一片冰凉。
他想起了王厂长的劝告,想起了父母的担忧,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然而,就在刘满囤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
他通过一个朋友了解到,当时国内的一些小工厂生产的工艺品在国外很受欢迎,但他们没有出口渠道。
刘满囤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他不懂外语,就去刘家庄的夜校学;不懂外贸流程,就抱着书本一个一个地啃。
刘满囤骑着一辆刘家庄产的Cc-50摩托车车,跑遍了刘家庄以及燕京周边的几十家小工厂,凭着一股真诚和韧劲,说服了几个厂长愿意让他试试。
这个项目虽然小,却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刘满囤的人生,就在这一次次的重启和尝试中,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上。
做外贸生意虽然让刘满囤的生活有了起色,但过程中的艰辛和不确定性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单靠一份事业来抵御风险是远远不够的。
资金链的紧张,海外客户的信誉问题,政策的变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让他回到原点。
这段经历,无形中为刘满囤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投资。
起初,刘满囤对投资一窍不通。
这个概念在当时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非常遥远和模糊。
刘满囤只是在和一些生意伙伴的交流中,零星地听到一些关于股票、国债的说法。
与那些热衷于短线炒作、追求一夜暴富的人不同,刘满囤骨子里是一个极其稳健和有耐心的人。
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像当初研究外贸一样,开始系统地学习理财知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