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文豪1983 > 第444章 《风声》

第444章 《风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流浪的、无家可归的、

衣单被薄的人民;

恨那些贪馋的、

骄横的、压榨人民的、

杀戮真理的强盗。」

他不是唯一一个人,何敬平烈士《把牢底坐穿》中道:「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尽管身在地狱,烈士们却视死如归,而且因得知革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11月27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果党在溃逃前夕,对关押在渣滓洞、

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血腥大屠杀。180多名革命者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11·27」大惨案。

马识途的大弟子罗广斌是个幸运的人物。罗广斌有个在果党做将军的哥哥,使他幸免于难,在无数次被特务刁难,对他软硬皆施后,罗广斌仍然不从,特务不敢杀他,他出狱后就与人合作创作了《红岩》这一本书。

应该说,这本书是来自于烈焰升腾下的情书,它颇具浪漫主义,而且是人类可以做到的最浪漫的事情之一。

虽然这里静悄悄,但余切仿佛已经听到了四十年前的呼唤声。

马识途为什么赠予他《红岩》书稿?恐怕是寄望于这种精神可以鼓舞到余切。

余切停在渣滓洞的围墙缺口,抚摸墙面上因阴雨天留下来的湿润青苔,他沉思良久。

到底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小说?

在余切参观之际,《文艺报》上又刊登了钱忠书的新研究。这给了余切新的灵感。

这次研究终结了今年以来,对余切「军旅小说」一事的怀疑。这些怀疑主要由《当代》发起,虽然现在《当代》已经撤销朱生昌的职位,给出了态度。

但是,到底下一时代的「军旅小说」如何写,仍然众说纷纭。

余切在「军旅文学」发表的看法中,认为「未来的作家会融会贯通」,许多人并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钱忠书给出了答案:「通感」。

这是他独特的见解,他把这称之为「通感」的文化观。简单来说,他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不是孤立和排斥。譬如传统文化应当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彻底抛弃,或是全部捡起来。

在文学创作中,则要将那些早已有定论的小说题材,进行新的结合。这时,哪怕是样板戏也会爆发出精彩来。

「《潜伏》不算是军旅文学,不过可以看得出余切的创作观。它的故事结构遵循一个精妙的通俗小说节奏,引人入胜,而实际却探讨一个较深的问题:为何能取胜?是什么样的人得到了胜利?」

「论通俗和严肃的结合,天下无出其右。我以为这是他出彩的根本,高尚者看到了高尚,卑鄙者看到了卑鄙,女人看到了爱情,男人看到了理想!」

余切读后很有感悟。

以后世熟知的《亮剑》为例,写小说的作者本来是一个坦克退役士兵。因此,他写出了部队里「野性」,甚至蛮横的一面。一些人认为《亮剑》是伤痕文,一些人认为《亮剑》将「李云龙」写的无法无天得太过,已经超过了史实。

李云龙何德何能主观能动性那么大?他一奇思妙想,就能百试百灵,特种大队、精锐兵团————通通不是李云龙的一合之敌。好像他的身边就有一道主角光环,让他心想事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凭借朴素的价值观和一身胆气,最后竟缔造了比别人大得多的功绩。

读者怎么会那么喜欢呢!

不过,如果将《亮剑》视作为一个变种版本的「厂长文」,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厂长」李云龙临危受命,拯救濒临破产的「独立厂」,他大胆违抗上级的任务要求,组织员工攻坚克难————

留洋归来的华人富豪楚云飞被李云龙所打动,认为他是内陆企业家的希望,听闻消息的日本人山本,也决定前来中国大展身手,和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厂一比高下————

这正是融会贯通的表现,余切用「缝合」来形容,钱忠书讲的文雅一点,说这是「文学上的通感」。

这篇文章真有些说法。他比余切还了解余切。

11月中旬,余切乘火车回京城。

这一趟行程对他很有益,他从南往北,重走了一遍自己的文学路。这一年,火车硬卧已经无需介绍信,市民可以直接购票,软卧仍然要单位介绍信。

更别说,余切乘坐的是高级软卧。

包厢内设有一张床铺、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和独立厕所。在这里,余切写下了小说《风声》的第一句话:「1941年春夏之交,日伪时期,月朗星疏的深更半夜,突然接踵而至地来了两干人,分别住进了东西两楼————」

《风声》原本出自麦家之手,讲述一场谍战对决。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谁是老鬼?如何传递情报?

由此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悬疑、紧张刺激的世界。

不过,这本小说也有一些缺点,似乎是为了骗取稿费,「夹叙夹议」太多,让读者看起来很头疼。

线索细节全凭角色之间的对话,信息量太少,天然是个戏剧剧本,作为小说来讲还太干巴!

小说实则是「暴雪山庄」模式,即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因特殊情况而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与此同时,众人又发生了许多怪事,成员先后离奇死亡。事件越是深入,则被排除的「无辜者」就越多,答案越发明显。

它天然的塑造了让读者看下去的动力,因而是文学史上伟大的创造。

原文并不长,只需一天时间,余切已经写了个七七八八。途径郑洲,作家魏玮也到这辆火车上来,找到了余切。

魏玮和余切认识,年中他在老山前线,魏玮也是当时慰问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就是战地通讯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他发现余切在写稿子,本来想打招呼的,立刻悠悠关上门,屏声静息。

不消一刻,余切先说话了。

「魏老师?」

「!」魏玮大叫道。他倚在一边,视线却飘向桌上的稿纸,「有新作了?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