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1 / 2)
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
夜里,
李世民和李逸再次同榻抵足而眠。
夜已深,
皇帝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辗转难眠。
今日走访三家村,对皇帝冲击很大。
三家村的十三户人家,他都走访了一遍,大家的晚餐基本上都是杂粮稀饭,甚至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菜。
这跟今天他在李逸家吃的这顿丰盛的农家菜相比,反差极大。
可百姓们脸上却都有笑容,生活很艰难,他们却觉得挺满足当下。杂粮稀饭,也吃的很高兴。
皇帝对每家都提出了迁往宽乡,每丁足授百亩田,甚至说若是有一易二易之地,还可倍授。
有些宽乡,土地肥力不足,或是抛荒已久,要重新耕种,便需轮种才有地力,因此便有一易二易甚至三易之地,地力越差,休耕时间越久,有种一茬休一茬的,也有种一茬休两茬甚至三茬的,故此倍授田地。
可三家村没有一个村民愿意迁移去宽乡。
哪怕三家村有些百姓,甚至三十亩田授田都没,可他们宁愿在李家作工、再佃租些田地,也觉得比搬迁去宽乡强。
这年头的宽乡,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偏远蛮荒之地。
这不是简单的故土难离,也不是对未知的迷茫恐惧,这更多的是对朝廷的不信任。
老百姓用脚做出选择。
别说郭老头家分了三十亩地,就算郭七家后面搬来的,一亩地都没分到,可他也宁愿留在这里,
他说在这里佃种三十亩稻地、二十亩麦地,种上几亩红薯玉米,养了三四头猪,再养头牛,农闲时到镇上作坊做工,温饱不愁。
郭七甚至都没落籍入户。
他也不想落籍入户,别说搬去宽乡一丁授田百亩,就算在这里授田三四十亩换入籍,他都不愿意了。
郭七没文化不识字,
却知道入了籍得交租调服徭役,现在没有户籍,做佃户做雇工,负担还更轻。
这是最让李世民难受的地方,
入籍就是国家良人,没有户籍那属于逃户隐户,诸多不便,甚至没有保障,可他宁愿就这样。
“睡了吗”
皇帝问。
李逸也没睡,
他只是躺着没动,
皇帝在那摊煎饼,他也一直听着呢。
他知道今天李世民受到触动不小。
“还没,陛下要喝水吗”
“不用,就是有点睡不着,你陪我聊会。”
“好。”
“无逸,你说百姓授田不足,为何却不愿意迁去宽乡足额授田”
“为何百姓宁愿逃籍做隐户佃民雇工,却也不愿意落户授田”
黑暗中,
皇帝的声音中透露着疲惫和不解。
“陛下,百姓的生活,其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都是为了生存。如今三家村的百姓,能够温饱,他们便不想再折腾,不想再冒险。”
“朝廷迁狭乡授田不足百姓去宽乡,这是个好政策,可对于三家村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百姓来说,并没那么大吸引力。”
“迁民于宽乡授田,政策是好的,如果是迁那些战后、灾民一无所有的饥民、流民,他们肯定是愿意的。”
“天下绝大多数人,都只求一个温饱而已。”
黑暗里李世民没吭声。
良久,
皇帝才叹息一声,“均田制已坏,想不到大唐开国才仅仅六年,土地兼并已经如此厉害,无逸,你有什么办法可抑制兼并”
李逸没回答,
想抑制兼并,太难了。
除了宋朝,好像历朝历代都在抑制兼并,但几乎没有成功的。
南北朝时,遭受严重战争破坏,人口锐减,大量荒地,这才有了均田制的基础。
而一旦大乱结束,必然人口大增,同时田地也会迅速的被兼并。
土地大多数是私有的,朝廷拿什么来授田
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根本,若是均田制崩坏,那租庸调这个国家基本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那国家的财政自然也就要出大问题。
租调制是有其先进性的,
此制度最早是出自一代枭雄曹操。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曹操在建安九年颁布了收田租令,
曹操招募流民屯田,规定收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
在当时国家原有税赋制度彻底崩坏的情况下,曹操的屯田制和租调制,实现了农业恢复、经济发展、税收充足的目标。
定额征收田租,增产亦不增租,进一步刺激农民积极性。
还把秦汉以来按人征收的算赋、口赋改为按户征收的调,增人而不增税,这有利于人口恢复。
租调制为曹魏统一三国,结束天下大乱确实奠定了基础。
曹魏以后,
租调制便历代延续,
北魏推行均田,
均田和租调就成为国家根本。
这两项基本政策,在战乱频繁的时代,确实很有效。
而如今,
土地兼并严重,
没有那么多公田可授于民。
“陛下,臣记得,前朝于开皇年间推行均田,可关中百姓,一户也只能授得约二十亩地。”
隋朝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他们面对这个困境,对策就是移民宽乡授田。
杨广甚至都直接营建东都洛阳,迁都关东。
李世民感叹,
“朕前几日查阅户部上奏,隋大业五年,天下一百八十八郡,一千二百六十九县,总共九百零七万户。
关内十五郡,八十九万户。而如今我大唐关内,才三十九万户。
尤其是河南河北,隋朝河南河北四十五郡,户数都超二百万,合起来四百九十余万户,
而如今我朝河南河北,却仅有六十七万九千户。”
四百九十万户对六十七万九千户,只有隋朝一成三的户口了。
光从这户上来说,
关东的两河地区,应当是宽乡了,毕竟田又不会变少。
可现在河南河北,却也没有多少荒地空田,田地反而更集中在以关东五姓七宗为首的士族豪强手中了。
趁着天下大乱,他们兼并的更厉害了。
关东不仅是田地兼并更厉害,而且隐户也更严重。
战争饥荒导致河南河北人口确实大减,但也没有说十来年就减到只剩下百分之十三人口,事实上是大量百姓破产失去田地,弃籍依附了士族豪强,沦为了他们的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