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吴用定倭(1 / 2)
济州岛的军帐内,烛火映着吴用手中的《女真战俘名册》,墨迹未干的“三百七十一人”字样格外醒目。
帐外传来女真俘虏的低吼,守卫士兵正用长枪抵住试图冲撞栅栏的壮汉。
“按旧例,要么编入军中作‘归明人’,要么刺配岭南服劳役。”副将摩挲着刀柄,语气里带着惯常的杀伐气,“这些人桀骜难驯,留着终是隐患。”
吴用却摇着羽扇,指尖划过案上的《倭国舆图》,目光落在本州岛的摄津国一带:“昔日早先时期,对女真战俘一概当做苦力,或是挖矿,或是修路,反倒激得金人死战;后来陛下厚待俘虏,将其编入军中各部,虽未获大功,却瓦解了不少敌心。如今咱们照此办理,中原丁口本就不足,再多这么多吃饭的嘴,如此一来,粮草如何支撑?”
他顿了顿,羽扇指向舆图上的空白处:“女真族本有农耕传统,只是技术落后,需靠汉人带入犁耕之法方能兴旺。倭国摄津国多荒地,又缺劳力,不如将他们送往彼处,赐予土地,让其扎根。”
副将闻言一惊:“让仇敌在海外立足?他日若成气候,岂不是养虎为患?”
“非也。”吴用展开一幅《宋倭通商图》,“倭国庄园之中,正愁无人开垦琵琶湖周边土地,咱们送去的不仅是劳力,更是牵制高丽与倭国贵族的棋子。且女真与高丽与倭人都有旧怨,让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互制衡,如此反倒比留在中原安稳。”
半月后,载着女真战俘的船队驶入大阪湾。
女真孩子们扶着他们的母亲站在甲板上,看着岸边手持长刀的倭国武士,腰间的匕首被搜走时的屈辱仍在心头,出发前,吴用亲自前来训话,许以“授田五十亩,三年免租,子女可入当地学舍”,但前提是 “不得私藏兵器,每年需向大乾驻倭商馆缴纳三成收成”。
“这便是你们的新土地。”倭国庄园主指着琵琶湖西岸的一片荒地,语气冰冷。
这里杂草丛生,远处的倭人农户正用简陋的木犁耕地,比完颜部在辽东内地用的铁犁落后不少。
这些女真人注意到,不远处还有几户高丽移民,正对着新来的女真人投来警惕的目光。
让他意外的是,吴用派来的汉人农官竟随后抵达,带来了铁犁、种子和耕牛。
“吴大人有令,教你们种粟米与水稻,待收成后,优先供应大乾商馆。”农官手把手教女真汉子使用曲辕犁,又指导妇人沤肥,“当年辽国将汉人迁入辽国内地,才有了‘仓廪实’的景象,如今你们在倭国,也要靠农耕立足。”
这些女真人本就有基础,所以很快学会了种水稻,他们发现这里的气候比辽东内地温暖,只要勤于耕作,不愁没有收成。
只是夜里听到倭人农户哼唱的歌谣,总会想起长白山的萨满鼓声。
有年长的族人偷偷抱怨:“这和被金朝迁往中原的先辈有何不同?都是离乡背井的囚徒。”
但当看到孩子捧着倭国孩童送来的饴糖时,抱怨又咽回了肚里。
吴用的信使每隔三月便会来商馆查看安置情况,带来洛阳的指令与中原的消息。
这日,信使带来了蒋敬的书信,问及“女真安置成效如何,是否需增派兵力监视”。
吴用在回信中写道:“此策有三利:一利,解中原丁口不足之困,无需耗费粮草供养战俘;二利,借女真之力开垦倭国荒地,将来可设商栈收粮,充实国库;三利,令女真、倭人、高丽移民在倭国相互牵制,防其结盟抗乾。”
他并非没有防备。商馆内的汉人译员实则是暗探,记录着女真部落的动向。
赐予的土地多在大乾商馆与倭国庄园主的领地之间,形成天然的监视网。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吴用还派人教女真子弟学中原文字,每月发放的盐巴、布匹都需用汉字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