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烟火长街(1 / 2)
帆布箱的轮子碾过大学门前的石板路时,九月听见了树枝炸裂的细碎声响。暑气还恋着枝头不肯走,阳光把校门烫得发亮,门卫室的玻璃窗后,刘叔正低头用抹布擦着那只“劳动最光荣”的搪瓷缸,红色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温润,像浸在水里的玛瑙。缸沿结着层浅褐色的茶垢,是常年泡浓茶留下的印记,九月记得这缸子,大一一整年,她总看见刘叔用它泡着粗梗的茶叶,喝起来带着点焦糊的暖意。
“刘叔!”她拖着箱子跑过去,帆布带勒得掌心发红,却顾不上揉。箱底的铁轮卡进石板缝,发出“咔嗒”一声轻响,惊飞了落在门卫室屋顶的麻雀。
刘叔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他抬手推眼镜的瞬间,眼角的皱纹像被风吹开的涟漪。“回来啦?”蓝布褂子的袖口沾着点灰尘,他在衣角蹭了蹭手,伸手要接行李箱,“今年暑假看着黑了点,是不是帮家里干很多农活了?”
九月往旁边躲了躲:“不沉!”她弯腰从侧袋掏出油纸包,纸角被汗水浸得发潮,隐约透出茉莉的清香,“给您带的新茶,家里人托人在茶山上采的茉莉花茶,说您熬夜值班时泡一杯,提神。”她顿了顿,指尖捏着纸包边缘,“我试过了,开水冲下去,茶叶会在杯子里转着圈儿开,可好看了。”
刘叔捏着纸包边角凑到鼻尖,深吸一口气的模样,像在品什么山珍海味。“你这孩子,又乱花钱。”他转身拉开门卫室的铁柜,把纸包塞进最上层——那里码着去年的笋干、前年的腊鱼,还有她大一时带的野山椒,每样都用塑料袋仔细裹着,标签上写着日期。最里头压着个布袋子,九月认得,是她大一时用奖学金买的羊毛围巾,刘叔总说“太好的东西舍不得戴”,却在每个寒风天,把它搭在门卫室的椅背上。
“饿了吧?”刘叔锁好铁柜,钥匙串在手里晃出清脆的响,“今晚别去食堂了,刘叔给你做炒面。”他掀开煤炉的盖子,往里头添了块蜂窝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眼角的皱纹都泛着暖光。
九月眼睛亮起来:“是鸡蛋辣椒炒面吗?”她记得那味道,油星子裹着面条泛着光,小米辣的呛香混着鸡蛋的醇厚,是无数个饥饿夜晚的慰藉。
“比那强。”刘叔从门后拖出竹筐,里面躺着新鲜的青菜、土鸡蛋,还有一小把干粉丝,“给你做豪华版的,加两个荷包蛋。”他蹲在门口择菜,手指在油绿的菜叶间翻飞,把发黄的蒂头都掐掉,指甲缝里还嵌着点泥土——九月知道,这是他清晨去早市挑的菜,总说“自己择的菜干净,没农药”。“你李婶昨天送的新辣椒,刚从菜园摘的,说辣得正合适你这南方姑娘的口味。”
九月在旁边的小马扎坐下,看他往搪瓷盆里磕鸡蛋。蛋壳裂开的脆响里,混着远处篮球场的哨声,还有收废品三轮车的铃铛声,像支不成调的市井小曲。她数着窗台上仙人掌的刺,忽然想起大一第一个学期那个下雨天。
那天她去校外做家教,回来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滑,她背着沉甸甸的教材,没走几步就摔在积水里,牛仔裤湿了大半,膝盖火辣辣地疼。刚到校门口,就看见刘叔举着伞站在门卫室屋檐下,蓝布褂子的肩头湿了大半,手里还攥着块干毛巾,毛巾上绣着的“福”字已经褪成了浅粉色。
“进来烤烤火。”他把她拉进门卫室,煤炉上的姜汤正咕嘟冒泡,铁皮炉盖被蒸汽顶得“咔嗒”响,“我看天气预报说有暴雨,站在门口瞅了半个钟头,就知道你准得淋着回来。”
那天的姜汤面辣得她直吐舌头,刘叔却笑眯眯地往她碗里加胡椒:“发点汗,别感冒了。”他从门后翻出件军绿色的旧大衣,往她身上披,“先披着,等你衣服烤干了再走。”大衣上沾着点樟脑丸的味道,却带着阳光晒过的暖意。窗外的雨砸在玻璃上噼啪响,煤炉的火光映着他鬓角的白发,像落了层雪。
“想啥呢?”刘叔把择好的青菜放进竹篮,篮子把手磨得发亮,“是不是暑假没吃到正经饭?”
九月回过神,看见他正往锅里倒油。金黄的油星子溅起来时,他熟练地往后撤半步,手腕翻转间,蛋液已经在锅里鼓起金黄的边缘。“家里人天天给我做红烧排骨,家里人说要把我喂得像头小猪才好。”她笑着说,指尖却触到帆布箱里的辣椒酱——那是她特意给刘叔装的,知道他爱吃辣,却总说“买瓶装的不划算”。
“胖点好,胖点抗冻。”刘叔把炒好的鸡蛋盛进搪瓷盘,盘子边缘磕出个小豁口,是去年冬天她不小心摔的,“你大一冬天穿那么薄的棉袄,风一吹跟片叶子似的晃。”他往锅里撒辣椒,呛人的香气瞬间漫了满室,“我那时候就想,这丫头咋不知道疼自己呢。”
九月的指尖掐进掌心。大一时她舍不得买羽绒服,那件洗得发白的棉袄还是高中穿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她总在里面套三件毛衣,却还是挡不住穿堂风。有次降温,她缩着脖子往教学楼跑,刘叔在门卫室喊住她,塞给她个热水袋,里面灌着滚烫的水,“捂捂手,别冻坏了写字的手。”
“面来咯!”搪瓷碗重重落在桌上,热气模糊了视线。九月眨了眨眼,才看清碗里卧着两个荷包蛋,蛋白颤巍巍的,蛋黄却凝着层浅黄,是她爱吃的溏心;面条上堆着青菜和炒蛋,红油在汤面画出好看的纹路,像幅流动的画。
“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刘叔往她手里塞了双竹筷,筷子尾端刻着个小小的“福”字,是她去年送的,“我这筷子用着顺手,比食堂的竹筷得劲。”他自己则端着碗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慢条斯理地扒拉着面条,碗里几乎没什么菜。
九月挑起一筷子面,忽然发现碗底藏着几片香肠。粉粉的肉肠浸在红油里,泛着油光,是她最爱吃的广式腊肠。她抬头看刘叔,他正望着远处的香樟树出神,蓝布褂子的领口沾着点面粉。“您不是说香肠贵吗?”她记得去年秋天,她看着食堂的香肠咽口水,刘叔当时正擦着门把手,说“等你拿了奖学金,叔请你吃一大根”。
“今儿特殊。”刘叔往她碗里又拨了半根香肠,筷子碰到碗沿发出清脆的响,“大三开学,算个新开始。”他顿了顿,忽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你别多想,不是说你前两年不叫开始。”
面条滑进喉咙时,九月的眼眶忽然发热。红油裹着的筋道,鸡蛋的醇厚,还有香肠的咸香,是她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凌晨,反复想起的味道。大一一整年,她几乎是靠着这味道撑过来的。她把生活费掰成三瓣花,总啃着馒头就着榨菜,有时候一份青菜分两顿吃,下午饿了就喝自来水填肚子。是刘叔每个周末值夜班时,都变着法儿给她做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