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2 / 2)
这种不屑却又好奇的心态在官员阶层中无声蔓延,他们嘲笑它的出身,质疑它的目的,却又无法完全忽视它的存在,更无法克制地想知道它下一期会带来什么。
是又有哪位大佬的文章刊登?会解读哪条与自己相关的政令?那该死的迷案故事接下来到底怎么发展?自己是否也能在上面发表文章,搏个名声?
真香的定律,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都适用呢。
第一日京报的发售,仅仅只派了几个汉子去大街小巷卖报。但第二日以及往后的报纸,都会在固定的地方卖,不会派给个人卖。
这也是谢清风之前跟和萧云舒商定好的。
其实谢清风本来最开始想的是将报纸派给个人去卖,这样这些个体就可以大街小巷地吆喝,个体为了卖出报纸会使出他们自己的门路,能让报纸更快更普及。
但他觉得还是不适用于圣元朝,失控的风险太大了。
此物非比寻常书籍,它承载政令引导舆论,与现代的娱乐报纸不同,它字字千钧。若分散于无数个体报贩之手,其声虽广,其势却散。成百上千的个体报贩背景复杂,难以审查和管理。
一旦有人被反对势力收买在售卖时散布谣言,或者干脆暗中销毁某一期报纸,他们连追查都极其困难。这等于将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完全交给了不可控的力量,他觉得还是不能分散给报贩们。
还是老实一点指定官府或者站点卖吧。
《京报》作为新生事物,必须稳字当头。
与官员圈子里那种欲语还休,半推半就的复杂氛围截然不同,《京报》在京城百姓和广大学子当中引发的是纯粹而热烈的欢迎。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 这份三文钱的报纸,不啻于推开了一扇通往官府的神秘大门。
报房外的长队从巷口排到巷尾,手里攥着铜板的百姓踮着脚往前望,眼神里满是急切,昨日听衙门里当差的亲戚说,这报纸上印着朝廷新出的政策,还有能解闷的故事,大家都想抢头一份瞧瞧新鲜。
“李大哥,你说这报纸上真能有粮价的消息?” 排在队尾的王二柱搓着手,脸上带着焦虑。他家娘子刚生了娃,家里的存粮只够撑半个月,前阵子听说城郊粮铺要涨价,他天天往粮铺跑,却总也得不到准信。
李大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压低声音道:“我昨儿听我表弟说,上面好像写了官府要调粮过来,还说了要查那些囤粮的奸商,咱们今天可得仔细看看。”
好不容易轮到王二柱,他连忙递上三个铜板,接过《京报》跑到角落就迫不及待地翻找起来,看到严禁粮商哄抬物价时,他的眼睛都激动得红了起来。
“太好了!太好了!这下家里的粮有着落了!”
而且不止是粮价,就连粮税也降了。周围的百姓听见动静,都凑过来问他上面写了啥,王二柱干脆把报纸展开,大声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