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1 / 2)
他们有些时候甚至会因为信息来源错误,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京报》头版第二条关于鼓励垦荒的新政诸位看了吗?其中规定新垦之地,三年不征,此策大善!然则如何防止豪强借机兼并?报上未言,此乃隐患!”
“再看工部漕运修缮进度,言及征发民夫五千,工期两月。按市价民夫日耗几何?粮秣器械又从何而出?若全由地方摊派,恐生民怨。我等或可就此撰文投往百家言,建议朝廷明晰款项来源减轻地方负担!”
“郗阁老文章中提到学思并重,愚以为正合当下!吾辈既读《京报》,知晓时政便不能只学不思,当以此为基础深思其利弊方不负圣贤之道,不负此报开设百家言之深意!”
不少举子摩拳擦掌,熬夜奋笔疾书,为了能将一篇凝结了自己思考的策论投往百家言,渴望自己的声音能借此平台上达天听,下启民智呢。
谢清风没想到自己的京报第一期就那么受欢迎,远超他的预期。他想着至少得第二期才有效果,没想到第一期效果就这么好。
可能是圣元朝的百姓们精神与娱乐生活实在是太过匮乏了。
谢清风到现在还记得当初他向萧云舒陈述《京报》构想时,提到最后一版要设一个市井闲谈栏目,刊登些故事连载甚至小笑话时,萧云舒那蹙紧眉头的样子。
“胡闹!”萧云舒当时便毫不客气地驳回,“清风,你要清楚,《京报》非是寻常书坊印的话本,它承载着朕开明新政的意志,是通达天下和启迪民智的利器!岂能自降身份刊载那种稗官野史,不入流的消遣之物?若如此,朝廷体统何在?!”
谢清风知道他会反对,早已准备好了说辞,“陛下,臣并非要刊载淫词艳曲或怪力乱神,报纸若只登政令文章,曲高和寡,如何能吸引寻常百姓购买?若无人看,纵有万千良策,恐怕无法通达天下。”
“吸引百姓,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政令惠民,靠的是清朗公正的舆论导向!而非靠这些奇闻轶事!”萧云舒态度强硬,“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后人效仿,内容必然流于低俗,届时《京报》格调尽失,你我都将成为士林笑柄!”
萧云舒觉得京报就是代表着他的颜面,这要是掺杂些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格调都没有。
“皇上,水至清则无鱼啊!”谢清风也有些急了,“臣可以保证内容定会严格把关,绝无伤风化悖礼法之处。此举只为降低阅读门槛引百姓入门,他们或因故事而来,却也能顺便知晓朝廷政令,潜移默化,岂非另一种教化?”
两人在御书房内争论了足足一个多时辰,谁也说服不了谁。萧云舒认为谢清风过于理想化,低估了娱乐内容可能带来的反噬和风险,谢清风则觉得萧云舒过于爱惜羽毛,不懂变通,忽视了传播的规律。
最后,眼看要陷入僵局。
谢清风最后还是退了一步,行吧,你是皇帝你最大。
他提出一个折中方案:“陛下不若如此。这市井闲谈只占最后一小版,内容由我亲自撰写或严格审定,每期呈您过目。若有一丝不妥,您可直接撤下。我们试行三期,若效果不佳或引来非议,臣立刻将此版取消,绝无怨言!”
萧云舒见谢清风提出了具体的限制和监督措施,紧绷的脸色这稍稍缓和,但他还是觉得不妥拒绝了谢清风的这个提议。
“谢卿你的用心朕明白,然朝廷体统非同儿戏,此例一开恐后患无穷,此事.....暂且作罢。”
谢清风无话可说,冷着脸拱手道,“既如此,是臣思虑不周,陛下若无其他吩咐,臣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