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一百二十五(2 / 2)
庭院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和他的母亲。陈月禾泡上一壶桂花茶,坐在望槐亭里,看着老槐树下飘落的花瓣。林晚阿姨拿起爷爷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轻声念道:“一九七四年桂花开,晚晚寄来的照片已收到,她剪了短发,依旧好看。建国说城里的米酒不如山里的香,等他回来,一定酿一坛最好的酒。”
赵叔叔叹了口气:“守义老弟要是能看到今天的场景,一定很高兴。这么多人记得他,喜欢他的故事,还有这么多人来这里看桂花、品米酒。”周明宇的母亲握着林晚阿姨的手,轻声说:“当年的约定,虽然迟到了半个世纪,但终究还是实现了。以后每年桂花开,我们都来这里聚,就像守义当年希望的那样。”
陈月禾看着他们,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桂香年年有,情谊岁岁长。”她起身走进书房,拿出相机,对着望槐亭、老槐树和亭子里的三人按下了快门。照片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桂花花瓣落在他们的肩头,笑容温暖而满足。她把这张照片夹在爷爷的日记里,紧挨着那张五十年前的旧合影,新旧时光再次重叠,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与传承。
接下来的日子,陈月禾依旧每天整理爷爷的行医笔记,跟着老中医学习草药知识。她把爷爷的笔记分成了几个部分,有药方集锦、草药图谱、行医心得,还有一些关于知青点的回忆片段。林晚阿姨也时常来帮忙,她凭着当年的记忆,补充了很多笔记里没有的细节,比如爷爷当年如何教她辨认草药,如何为知青点的伙伴们治病。
“守义当年教我认甘草,说它能调和诸药,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能化解矛盾,”林晚阿姨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道,“有一次,知青点的小李和小王闹矛盾,好几天不说话,守义就用甘草、红枣、枸杞煮了一锅汤,让他们一起喝,还说‘甘草调和百味,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包容’,后来他们俩真的和好了。”陈月禾把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她想,这些温暖的细节,都应该被永远铭记。
赵叔叔则忙着打理望月山房的田地,他在院子后面开辟了一片药圃,种上了爷爷笔记里记载的各种草药,还在药圃旁边种了几棵桂花树。“守义老弟当年就想有一片自己的药圃,不用再跑远路采药,”赵叔叔浇水时说道,“现在我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以后月禾采药就方便多了。”陈月禾看着绿油油的药圃,心里满是感激,这些长辈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爷爷的心愿。
周明宇把父亲的日记和爷爷的日记整理到一起,制作成了电子版,还在网上建了一个“望月山知青故事”的专栏,分享当年的老照片和文字片段。没想到专栏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人留言说自己的父母也是当年的知青,有人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还有人表示想来望月山房看看。周明宇把这些留言打印出来,带给陈月禾看:“月禾,你看,爷爷他们的故事,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入冬前,陈月禾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第二版《桂香萦绕望月山》,新书增加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和新拍的照片,封面换成了望槐亭下的合影,更添了几分温馨。她把新书分发给林晚阿姨、赵叔叔和周明宇,林晚阿姨翻开书,看到读者们的留言,笑着说:“真好,我们的故事能给这么多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望月山房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陈月禾坐在窗前,看着雪花落在桂花树上,枝头的金黄与白雪相映,格外好看。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就着温暖的炉火,继续整理笔记。林晚阿姨织的天蓝色毛衣穿在身上,暖暖的,仿佛还带着林晚阿姨的体温。
“月禾,快来看!”赵叔叔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陈月禾放下日记,跑出去一看,只见院子里的雪地上,赵叔叔用树枝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写着“团圆”两个字,周明宇和他的母亲正在旁边堆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朵用桂花做的花。“今年冬天比往年暖和,雪下得不大,”赵叔叔笑着说,“等开春,我们再在药圃里种些梅花,明年冬天就能赏梅了。”
陈月禾看着雪地里的“团圆”二字,心里暖暖的。她知道,爷爷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和情谊一直都在,就像这望月山的桂花,年年盛开,香气萦绕;就像这望槐亭的石桌石凳,默默承载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与等待。
春节的时候,望月山房再次热闹起来。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一家都来了,村里的乡亲们也带着年货赶来,庭院里挂满了红灯笼,春联贴在门框上,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陈月禾炖了一大锅鸡汤,炒了满满一桌子菜,还拿出了自己酿的桂花酒。大家围坐在桌旁,举杯畅饮,聊着过去一年的趣事,规划着新一年的打算。
“明年,我想在望月山房办一个草药培训班,”陈月禾举起酒杯说,“把爷爷的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草药知识,受益于传统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