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卧槽!这简直是神还原!(2 / 2)
技术科的工程师们连夜赶来,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让人傻眼:电路是断的,电池早就锈成了渣渣,这台老爷机根本不可能自己转起来。
“闹鬼了吧?” 有人小声嘀咕,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素芬,这位向来以冷静着称的档案馆副馆长,眉头紧锁,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监控录像。
突然,她停了下来,指着画面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注意这里!”
镜头被无限放大,在老旧的窗户外,废弃锅炉房残破的墙壁上,一抹微弱的红光一闪而过,像是夜空中一颗孤独的星。
“反光片?” 李素芬喃喃自语,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猜想。
她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小满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通,赵小满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
“小满,我是李素芬,问你个事儿。你爸以前在那个废弃锅炉房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在那里留下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如…标记之类的?”
电话那头,赵小满沉默了很久,久到李素芬以为他要挂断电话了。
“……风向镜。” 赵小满的声音很低,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我爸说,那是他夜巡的时候钉的,能照见地底的动静。”
“风向镜?” 李素芬挂断电话,陷入了沉思。
这面“风向镜”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与此同时,于佳佳正在办公室里奋笔疾书。
她可不相信什么“灵异”事件,这背后一定有科学依据!
“环境共振溯源计划,启动!” 于佳佳大手一挥,直接给卢中强打了个电话。
“老卢,帮我个忙,找几个靠谱的音乐人,在全市选七个点,就那种以前出过大抢修事故的地方,布置低频拾音器,24小时不间断录音。”
“于姐,你这是要搞啥?城市音乐会?” 卢中强一脸懵逼。
“少废话,让你录你就录,回头给你署名!” 于佳佳没好气地说。
另一边,陈秀兰也没闲着。
她发动了社区里的环卫工大爷大妈们,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特别留意地面的触感变化,哪里有异常震动,立刻上报。
“大爷大妈们,这可不是让你们免费加班啊!这是为了咱们城市的未来!为了咱们的子孙后代!” 陈秀兰站在社区广场上,慷慨激昂地演讲着。
数据汇总到了姚小波手里,这小子不愧是秦峰的堂弟,脑子就是灵光。
他对着一堆堆的数据报表,两眼放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我靠,这太神奇了!” 姚小波激动地跳了起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城市电网负荷波动到特定频率——52.3赫兹的时候,老旧管网区域就会出现同步震颤!而且这个数值,刚好和赵工生前常哼的号子的基础节拍吻合!”
“不是鬼魂回来,” 姚小波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肃,“是地还记得他们的节奏!”
消息传到周卫国耳朵里,老头子嗤之以鼻。
“瞎扯淡!什么节奏不节奏的,都是些年轻人没事儿瞎鼓捣!” 周卫国嘴上不饶人,心里却有点犯嘀咕。
儿子大婚当天,周卫国路过那处废弃的锅炉房,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
“这破地方,有啥好看的?” 他一边嘟囔着,一边四处张望。
突然,一阵熟悉的号子声从废墟中传来,周卫国浑身一震,如同触电一般。
“这…这不是老赵的调子吗?” 他循着声音走去,发现几个年轻的维保工正围在一堆,用手机外放着赵工的磁带录音,边听边检查新装的阀门。
“你们懂个啥?” 周卫国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就要夺他们的手机,“这调子是用来测管壁厚度的!不是让你们瞎听着玩的!”
可话还没说完,他自己却蹲下身,捡起一块碎砖,轻轻敲击着管道,跟着哼了起来——三声短、两声长,正是三十年前抢修队的通用检测律。
“卫国叔,你也懂这个?” 一个年轻的维保工好奇地问道。
周卫国老脸一红,嘴硬道:“谁…谁懂了?我就是随便哼哼!”
市电视台,林穗正在加班加点地剪辑纪录片加更版《地底有声》。
“必须把这段加进去!太有冲击力了!” 林穗兴奋地对助手说。
加更版《地底有声》上传当晚,点击量瞬间破百万,引发了全网热议。
更关键的是,有网友比对发现,某段音频中的咳嗽声间隔,竟然与1986年一场未备案的夜间抢修日志时间完全一致!
“卧槽!这简直是神还原!” 网友们纷纷惊呼。
于佳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联合王建国,向规委提交了《关于建立“城市感知基线数据库”的建议》。
“我们不是要复古,” 于佳佳在汇报会上慷慨陈词,“我们是要让过去的耳朵,帮现在的机器听得更清!”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规委最终批准了这项建议。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城市感知基线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不断,项目进展缓慢。
“照这个速度,猴年马月才能建成啊?” 于佳佳有些着急了。
这天晚上,于佳佳接到了李素芬的电话。
“于佳佳,来档案馆一趟,有新发现。” 李素芬的声音听起来有些严肃。
于佳佳挂断电话,立刻赶往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