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679章 卧槽!这简直是神还原!

第679章 卧槽!这简直是神还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是一只粗糙、黝黑的手,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劳动的艰辛。

“这只手,修过地,也托住了地。”李素芬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

时间来到两个月后。

市电视台,后期机房。

林穗,市电视台纪录片编导,正盯着屏幕,反复地修改着她的新作品——《修地的人》。

为了这部纪录片,她没日没夜地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无数的人。

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真实地还原那些为了这座城市默默付出的人的故事。

终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修地的人》在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一路飙升,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片尾,镜头定格在h009号笔记翻开的一页,字迹是赵工写给妻子的未寄信:“……如今地里的窟窿补上了,我这张嘴,反倒更不敢提当年。”

画外音是老李的声音:“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都在低头看地。可你们现在抬头看楼的时候,能不能也记得,是谁把地托住的?”

镜头缓缓拉远,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市建委迫于舆论压力,宣布将“经验感知数据”纳入工程验收补充条款。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执行细则迟迟不出,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不断。

于佳佳有些着急了。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于佳佳找到了陈秀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搞一次大的。

“百人夜巡团!”于佳佳兴奋地说道,“咱们组织退休工人、环卫员、维保技师,自愿参与重点路段巡查。他们不拿工资,只求签字留痕。我就不信,这么多人,还堵不住那些蛀虫!”

陈秀兰立刻行动起来,利用社区的资源,很快就组建了一支百人夜巡团。

首夜行动,声势浩大。

退休工人拿着手电筒,仔细地巡查着每一条街道;环卫员推着垃圾车,认真地倾听着地面的声音;维保技师带着工具,检查着每一处管道。

他们不拿工资,不图名利,只为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全。

行动结束,郑卫东亲自接收登记表。

他认真地翻阅着每一页,仔细地记录着巡查情况。

突然,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最后一页。

那是一页附着着一片干涸的泥渍的登记表,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今日巡北环线,地温正常,无异响。——赵小满代父签。”

郑卫东抬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赵小满,眼神复杂。

“这孩子……”他喃喃自语,声音低不可闻。

登记表上,那片干涸的泥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于佳佳看着那片泥渍,眼神闪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陈秀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问道:“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喂,李馆长吗?我这儿,又有新情况了……”

档案馆里,新设的“动态归档舱”昼夜不息,嗡嗡作响,宛如一只不知疲倦的机械兽,贪婪地吞噬着来自城市各处的“记忆碎片”。

说是碎片,其实五花八门,有建筑工人哼唱的小调,跑调跑到姥姥家那种;有环卫大爷磨得只剩半截的竹扫帚,散发着淡淡的汗味和泥土芬芳;还有一线技工满是油污的巡检日志,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今天又是安全的一天”的踏实劲儿。

这天深夜,值班员小刘正昏昏欲睡,电脑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红色警报——“异常数据流!” 坐标直指郊区一处废弃锅炉房。

小刘一个激灵,瞌睡虫瞬间跑了个精光。

“锅炉房?拆迁都拆了好几年了,能有啥数据?”他嘀咕着,点开了数据详情。

只见频谱分析图上,一段音频特征极为醒目,竟然与已故劳模赵工当年的劳动号子高度吻合!

“我去,诈尸了?”小刘毛骨悚然,赶紧调出锅炉房的监控画面。

屏幕上,空旷的厂房阴森可怖,只有一台老掉牙的录音机孤零零地摆放在角落里,锈迹斑斑。

更诡异的是,这锅炉房的电早就断了!

就在小刘以为自己眼花的时候,录音机竟然开始工作了!

磁带缓缓转动,传出赵工那浑厚、苍凉的号子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监控画面最后定格在录音带缓缓倒转的瞬间,磁头闪烁着幽幽的光芒,像是有人刚刚按下停止键,又忍不住想要重听一遍。

小刘倒吸一口凉气,瘫坐在椅子上,他颤抖着拿起电话,声音都变了调:“李馆长,出事了……”

午夜档案馆,值班员小刘差点把手里的保温杯捏碎。

电脑屏幕上那段“老录音机自动播放”的监控,怎么看怎么像恐怖片预告。

“诈尸了?还是赛博诈尸?” 他狠狠掐了自己一把,确定不是在做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