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32章 酸能制铅(2 / 2)
正德二年四月十九·内阁朝房,申时,杨廷和望着韩文递来的《醋政条陈》,眉头微蹙:「陛下此举,恐遭「与民争利」之议。」
韩文苦笑:「山西士绅已联名弹劾,称酿醋占用粮田。」他翻开条陈附件,「但考工院算过,五顷高粱可酿醋两万斤,足够十万匠人每日用。」
杨廷和沉吟片刻,在奏疏上批注:「醋乃民生要物,可设「惠民醋局」统筹,严禁官商垄断。」他想起昨日在文渊阁看到的《全球通史》抄本,里面「醋酸工业」章节被刻意留白,不禁握紧了毛笔。
正德二年五月初一·乾清宫,朱厚照在《工器汇典》新增「酿醋篇」,末句写:「酸能制铅,亦能养民,此乃一举两得之政。」他望着窗外的醋坊灯火,想起书包中「乙酸分子结构」图示,如今已化作民间蒸腾的雾气。
张忠捧来户部奏报:「陛下,顺天府醋坊已出醋,匠人用醋水净手后,咳血率又降两成。」
朱厚照笑了,提笔在《明实录》草稿补注:「正德二年夏,上诏天下广酿米醋,既济民生,又御铅毒,百姓称便。」墨迹未干,远处传来打更声,混着隐约的酸香——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酸甘化阴的改革气息。
正德二年四月二十,在延安府,张恪站在实验田边,展开《农政全书》,仔细对比着代田法与古法垄作。他身后的匠人正用改良后的三角犁铧耕地,犁头上刻着 “宣德年制”,实际上是参照《考工记》“车人之事” 改良了犁壁的弧度,犁底还暗藏着一个小盒,里面盛放着煅贝壳粉,随着耕地的进行,贝壳粉会入土吸附铅毒。
“张大人,” 随行的匠人呈上土壤样本,“深耕的地方,土色比较润泽,虫蛹也见少了。”
张恪满意地点点头,指着田埂上新立的禁碑说道:“工部新规:矿坑废水必须经过沉淀才能引流,违反者依照《大明律·工律》问罪。” 他从怀中掏出《延安府矿田条陈》,继续说道:“护城河宽三丈,深两丈,引洛水来冲刷灰尘,民夫服役的期限可以抵矿税,每天发放一枚乌梅饼。”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驼铃声,商队载着防铅面具缓缓经过。张恪扬声叮嘱道:“面具内衬的贝壳灰可以吸附铅粉,每旬更换一次,太医院会按月送‘涤心汤’,一定要让匠人们知道朝廷体恤他们的心意。”
张恪收到户部飞鸽传书,展开见「广种高粱,多酿米醋」八字。他望着路边正在开花的苜蓿,忽然明白朱厚照的深意——苜蓿根瘤固氮可肥高粱地,高粱酿醋可制涤心汤,形成「防铅-农耕-医药」的闭环。
「大人,」随员递来延安府地图,「城西有片荒滩,适合种高粱。」
张恪点头,在地图上画圈:「明日起,征发民夫改土治水,每亩地先撒三斤贝壳灰。」他摸出袖中的「泻肝面甲」,内衬的桑皮纸隐约透着醋香,「告诉匠人,多产醋者,工分加倍。」
正德二年五月,端阳节如期而至。乾清宫内,朱厚照望着案头的《全球通史》,目光停留在 “大航海时代” 的章节。他一边计算着佛郎机人东来的时序,一边审视着王巧儿呈上的新面具:面具边缘点缀着乌梅香囊,琉璃护目镜换成了淡青色,内衬依然是煅贝壳粉裹着桑皮纸。
“此面具何名?” 他问道。
“回陛下,匠人称之为‘泻肝面甲’,取‘泻肝经毒、辟铅秽’之意。” 王巧儿回答道,“桑皮纸裹贝壳灰,可以阻隔铅尘;乌梅香能够醒神,淡青色的琉璃还能过滤燥火。”
朱厚照满意地点点头,说道:“着匠作监分三等造办:官窑匠人用牛皮镶边,民窑用布制,市井匠人可以凭工分兑换。” 他翻开《明实录》的草稿,提笔写道:“正德二年夏,上命太医院制泻肝面甲、涤心汤,以御铅毒,匠作咸感圣恩。”
窗外,顺天府皇庄的苜蓿已抽出嫩绿的新叶,延安府采用代田法的田垄整齐得如同磨刀石。朱厚照摸出书包卡扣,“2023” 的字样在烛光中若隐若现。凭借着未来医书的启示,他以 “酸能制铅” 的古法逻辑,悄然完成了一场对铅毒防治的现代改良,为大明的匠人们撑起了一片健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