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 > 第541章 寒衣(二)寿衣与寒衣的区别

第541章 寒衣(二)寿衣与寒衣的区别(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很多人认为,死的时候都没光着,不都穿着衣服走的,人走的时候穿的寿衣,在

寿衣是寿衣,寒衣是寒衣,寿衣习俗可追溯至周代《仪礼·士丧礼》记载的制度。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的哲学观念,《礼记·檀弓》详细记载孔子临终要求准备的史实,强调衣周身而覆之的礼仪规范。这种对遗体的郑重包裹,蕴含着古人对于灵魂转世的信仰体系。在历代演变中,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证实了专用殓葬服饰的存在,唐代《通典》则记载了三品以上官员以朝服入殓的规制,至明清时期最终形成固定制式:男子多用绛色绸缎长袍缀五扣,女子着绣花裙袄缀六扣,这种男单女双的扣子规制既保留了明代服饰特征,又暗合五行四象的哲学思想。民间信仰更赋予寿衣特殊功能,晋代《搜神记》鬼畏锦衣的传说与铺金盖银的习俗(铺黄褥盖白单)相互融合,既包含佛教轮回观又体现道教五行说,形成认为优质寿衣可助亡魂通过恶狗林剥衣亭等关卡的民俗信仰,所以寿衣有好几层。现代殡葬实践中,寿衣在延续传统形制的同时更注重情感功能,证明寿衣已从单纯的葬具转化为连续阴阳的情感媒介,成为生者与逝者重要的精神联结载体。

寒衣才是日常穿的衣裳。要厚实,要暖和,要耐穿。先人在

在《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描写李瓶儿丧礼时,特别提到要准备装裹衣服,这些寿衣被认为能随灵魂往生。清代《杭俗遗风》更明确记载:殓衣之备,乃为魂灵之裳。民间传说中,亡魂在通过恶狗林时,结实的寿衣可防撕扯;在渡过忘川时,绸缎面料能避寒湿。

北京白云观保存的《幽冥录》抄本中,记载了明代永乐年间一个案例:某孝子梦见父亲抱怨寿衣破损,次日开棺查验果真发现蛀洞,这个传说在河北一带广为流传。虽然这些记载带有神秘色彩,但折射出古人认为寿衣在冥界仍会继续使用的观念。

前年有个做买卖的老板来找我,说他爹总托梦说冷。他很不解:入殓时给老爷子穿的是上好的绸缎寿衣,怎么还会冷?我告诉他,绸缎看着光鲜,可不保暖。老爷子在添置新的,他们怎么就不能添置新衣服御寒呢?

后来他按我说的,给老爷子送了一套厚棉袄棉裤,从那以后再也没梦到过

现在送寒衣,跟过去也不完全一样了。以前都是自家女眷亲手糊制,现在多是买现成的。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可以的。现代人恐怕会糊制的也寥寥无几,祭祀的规矩都不在乎,谁还会在意这些祭祀寒衣的事

不过现在人也忙,能想着送寒衣就不错了。我常跟他们说,买现成的也行,但一定要挑质量好的,厚实的。别图便宜买那些薄如蝉翼的,那样的衣裳在

这可不是吓唬人。送错了寒衣,轻则白送,重则还要怪罪后人。

还有的人家,光知道送衣裳,忘了送鞋袜。这都是考虑不周,直接点说不长心,你自己光脚丫子走路咋的?

所以我总跟香客说,送寒衣要送全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要置办齐了。内衣、外衣、鞋袜、帽子,一样都不能少。

送寒衣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先人去世不满三年,送的寒衣又有不同。要选素净的颜色,不能太花哨。这是守孝的规矩,还有阳间人这三年最好不穿艳丽的衣服,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去参加婚礼

还有的人家,先人生前有特殊喜好。比如有的老爷子喜欢抽烟,就得捎带点烟。有的老太太爱打扮,就送个梳子镜子

说到底,送寒衣送的不是衣裳,是子孙的一份心意。你在这边有了发心,先人在那边就能感受到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