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刘备的决心(1 / 2)
刘备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惑,亦有之。吴并州所言,域外魔神,以世间怨气为食粮,待其成熟便要收割此界……此事实在骇人听闻,超出备之想象。然观并州景象,百姓安乐,灵气充盈,又由不得我不信。若其所言为真,那我等往日之争斗,岂非正如郭奉孝所言,是在自掘坟墓,为魔神圣宴添柴加火?”
说到此处,刘备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诸葛亮,那眼神中压抑许久的火焰终于燃烧起来,那是一种混杂着羞愧、醒悟和极度渴望的光芒:“但最多的,是动!孔明,我心动了!并非心动于并州之强兵仙法,而是心动于其‘救世’之志,心动于其‘人人如龙’之景!我刘备,漂泊半生,总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自问心系黎民,可见了并州,方知自己眼界何其狭隘!汉室为何要扶?不正是为了天下苍生能得安宁?若有一途,能直达本源,根除乱世之苦,让百姓不再流离,不再易子而食,更能如并州百姓般身强体健,乃至追求长生久视……这,难道不才是真正的大道吗?”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我不想再只是偏安一隅,苟延残喘,更不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滋养魔神的帮凶!我也想……我也想如吴并州那般,做一番真正能救世济民的事业!哪怕……哪怕只是在我力所能及之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生成那驱散魔气的仙灵之气!”
刘备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绝与真诚,甚至带上了几分恳求,望着他亦臣亦友的军师。
诸葛亮安静地听着,羽扇轻摇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他看着眼前的主公,这位他倾心辅佐、相信其仁德能安天下的皇叔,此刻身上焕发出一种新的光芒。他看到了刘备眼中那并非一时冲动的热血,而是一种历经沧桑、洞见真相后的深切觉悟与担当。
良久,诸葛亮轻轻叹息一声,这声叹息中包含了无尽的感慨、审慎的评估,以及最终化为坚定的支持。
“主公之心,亮已知之。此志至诚,可昭日月,亮……深感敬佩。”诸葛亮缓缓道,语气无比郑重,“然,主公可知此路之艰险?”
他走到刘备身前,目光如炬,开始冷静地剖析:“吴并州,非此界之人,身负天仙修为,更手握超凡之力与知识。他从黄巾之乱前后便开始经营并州,至今已近三十载。其所行之事,乃是从无到有,在一片胡虏肆虐、十室九空的边陲之地,以绝对力量破旧立新,其烈度,堪称刮骨疗毒,其强度,犹如再造乾坤。”
“而主公如今所有,不过荆州数郡,加之新得益州,人心未附,根基未稳。荆州世家盘根错节,益州豪强观望摇摆。若要效仿并州之法,其难度,无异于将荆、益二州之地,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彻底翻耕一遍!不仅要破其旧观,更要塑其新魂。其间触动之利益,遭遇之阻力,将远超赤壁之战、入川之艰。稍有不慎,便是内外交困,基业倾覆之危。”
诸葛亮的声音沉静却极具力量,每一个字都敲在刘备心上:“且,主公年岁已长,不比吴并州仙人之躯,时光无穷。此等宏业,非一朝一夕可成,需持之以恒,耗费无数心力。主公……果真已有觉悟,能承受此等强度,能坚持此等韧度,直至功成之日吗?”
这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将现实的艰难赤裸裸地摆在刘备面前。刘备脸上的激动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凝重。他再次沉默,目光低垂,看着地上如水的月华,仿佛在看自己不再年轻的岁月和前方荆棘遍布的道路。
许久,许久。他缓缓抬起头,脸上已无比平静,只有那双眼睛,里面的火焰未曾熄灭,反而沉淀为一种更为厚重、更为坚定的光芒。
“孔明,你所言,字字珠玑,皆乃实情。”刘备的声音平稳而有力,“备,自知才疏学浅,更无吴并州通天之能。亦知年过半百,时日或无多。”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昂扬:“然,正因如此,更觉时间紧迫!正因见并州之景,方知民生可至此境,世间可有此路!若因艰难而望而却步,因年岁而固步自封,我刘备与那苟安一隅、碌碌无能之辈有何区别?与那罔顾百姓、只知争权夺利之徒又有何异?”
“纵前方是千难万险,备,亦愿往矣!”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同时向前一步,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这条路,或许备看不到最终功成之日,但只要能开其端,播其种,后继者亦能循此前行。总好过坐视世间怨气日深,最终引来魔神,万物俱焚!”
“至于年岁……”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大不了,我刘备拉下这张老脸,亲自去求吴并州,求他赐下那‘五倍血脉丹’!即便折寿,即便付出代价,也要换得时间,亲眼看到治下生出第一缕灵气,看到百姓脸上露出如并州子民般的笑容!”
君臣二人双手紧握,目光交汇,无需再多言语,彼此的心意与决心已了然于胸。